第M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活化百座建筑 让侨文化“出圈”

永春让更多承载乡愁的侨乡古厝得以留存,挖掘华侨精神,讲好侨乡故事

平移中的华美楼(资料图片)

N据福建日报

侨乡建筑是海外华侨华人乡愁的寄托。作为我省著名侨乡,永春华侨文化历史悠久,拥有12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年来,永春多措并举,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让更多承载乡愁的侨乡古厝得以留存,让华侨“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近日,记者前往永春县五里街等乡镇,探索当地活化利用侨乡建筑资源、深入挖掘华侨精神、讲好侨乡故事的特色路径。

整体平移 原汁原味保留老建筑

初冬时节,永春五里街镇桃源北路旁,一座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大厝在冬日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这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华侨建筑,大门上镌刻着“华美堂”三个大字,两侧建有火焰山墙,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精美。

“这座老建筑的主人是马来西亚华侨林纲炉,他早年在马来西亚做食品生意,返乡建起这座精美的闽南大厝。”原本住在该古厝的林建塔介绍,每年海外林氏族人回国探亲,都要到华美楼看看。华美楼,已然成了海外乡亲的精神归宿。

2018年,永春县城扩展,规划建设“桃源北路”,打通县城、五里街镇等片区。华美楼正好横卧在桃源北路路中间。“拆了,令人惋惜;不拆,阻碍交通。”永春县住建局村镇站负责人蔡耿艺说。

如何留住海外乡亲的乡愁?几经考量论证,县里最后决定采取整体平移。施工方福建省闽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严景明说,他们对华美楼在原地顺时针整体转向35度,与新建的桃源北路平行同向,最后再顶升1.6米。“正是在上百万元的智能系统控制下,华美堂巧妙地从桃源北路的中间位置整体平移了15.54米到路边。”

活化利用 巧妙“变身”侨批馆

“因为疫情,阔别家乡3年,我们对故土尤为思念。”近日,马来西亚黄氏登进家族会会长黄春祥返回永春故里时感慨万千。

走进位于永春石鼓镇卿园村的登进堂,只见这座明代宫式建筑,气势恢宏,大堂两侧壁挂朱熹墨宝“忠孝 廉节”四个大字,大堂柱子上的18对楹联,见证着登进堂历代族人的明德风范和家国情怀。

2021年底,在海外侨亲支持下,由永春县侨联与石鼓镇联合推动,投入150万元整修提升登进堂。2022年底,全省首个以世界记忆遗产为主题的泉州侨批主题广场在登进堂落成。

泉州侨批主题广场精心植入侨批故事、侨批印章、侨批信局、侨批邮路、侨批精神等元素。“以雕塑、地雕、墙绘、金属造型等当代艺术形式,将侨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将登进堂打造成为我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泉州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

文旅融合 打造侨胞故乡行旅游线路

华侨建筑铭刻历史,流淌百年。记者从永春县住建局获悉,目前,永春县拥有像登进堂这样的涉侨建筑14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建筑89处,其他涉侨建筑38处。

沿着流水潺潺的扬祖大桥,行走在绿树葱葱的扬祖慢道,来到了尤扬祖故居金宝楼。10月26日,著名侨领尤扬祖三女尤庆兰、四子尤志亮等携家属一行4人返乡回到达埔镇蓬莱村谒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真没想到,乡亲们还这样真情怀念家父的点滴贡献!”

原来,旅居印尼的爱国华侨尤扬祖,1953年回到家乡永春后,带着实业兴邦的梦想,引种芦柑、兴办永春酿造厂,成为“永春芦柑”“永春老醋”之父。

永春县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郭赐福表示,眼下,永春除了把登进堂建设成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外,还将打造一批永春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谋划一条侨胞故乡行旅游线路,建立一套海内外侨胞综合服务体系,创建一组改善侨界民生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团结凝聚海内外永春儿女齐心共筑中国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