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周字艺 通讯员 廖金朋
福建日报 新福建 闽南网 新华网 文/图
一群苍鹭、白鹭等水鸟在泉州湾河口湿地停歇觅食,鸬鹚“先头部队”陆续抵达厦门,“稀客”白鹤今年也光顾闽江河口湿地,永安首次发现并记录到冬候鸟针尾鸭……眼下正值越冬候鸟迁徙季节,连日来,大批从北方飞来越冬的候鸟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停歇觅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和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数量持续增多。
近年来,福建省开展退塘还湿、河道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恢复植被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每年春秋两季都吸引大批迁徙候鸟停歇觅食、繁衍生息。
泉州迎“最佳观鸟季”
眼下泉州迎来了美丽的观鸟季。泉州湾河口湿地等区域多种候鸟群集,时而在草洲上驻足觅食,时而在水面上空展翅翱翔,美不胜收。
9月份,泉州迎来今年首批南迁候鸟,“先头部队”以鸻鹬类为主,如黑尾塍鹬、大滨鹬、勺嘴鹬、反嘴鹬,成百上千只候鸟飞翔而至,场面蔚为壮观。每年10月下旬11月初是雁鸭类迁徙至泉州的高峰期,鸿雁、白额雁、小天鹅等将如约而至。
随着泉州城市生态及湿地环境的持续改善,来泉越冬、过境的候鸟种群和数量越来越多。近日,在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时,调查员及观鸟爱好者发现了4种新鸟类,分别为北蝗莺、渔鸥、矛斑蝗莺、方尾鹟,泉州市鸟类名录增至376种。“其中有部分鸟类是过境鸟,在泉州补充水分,积蓄能量后将继续南迁,飞往更暖和的地区。”泉州市观鸟学会科普讲师崔琪艳介绍。
当前整个泉州地区监测记录的鸟类达37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9种。“今年新增鸟类比去年整整多了18种,十分难得。”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每年的5月、10月是候鸟一年两次的迁徙季节。陆续抵达泉州湾的候鸟,最远的来自西伯利亚,一幅“万鸟齐飞,候鸟欢歌”的生态长卷正在泉州徐徐展开。
闽江河口湿地监测到“稀客”白鹤
在闽江河口湿地,黑脸琵鹭、凤头麦鸡、鸿雁、小天鹅等珍稀候鸟的身影陆续出现,它们或成群结队或孤鹜单飞,让冬日的湿地生机勃勃、野趣盎然。
今年,最先抵达的“客人”是鸻鹬鸟种,雁鸭类冬候鸟紧随其后。当然,一些高贵的“客人”也爱在湿地栖息。比如,被誉为“闽江三宝”之一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勺嘴鹬已经抵达。它长得乖巧,嘴形酷似饭勺。目前已发现4只勺嘴鹬出现,数量为历年最多。此外,有着“鸟中熊猫”之称的中华凤头燕鸥也来“留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湿地也首次监测到了“稀客”——白鹤。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居娟说,正常情况下,白鹤一般不会到福建越冬,它们的“根据地”在江西鄱阳湖一带。
针尾鸭首次现身永安
近日,观鸟爱好者在永安市燕南街道洛溪村,发现一群野鸭正在一处池塘中活动。经鸟类专家辨认,该群野鸭系针尾鸭,属永安市首次发现并记录到的冬候鸟。此次发现的鸭群中共有7只针尾鸭,1雄6雌。被发现时,它们正在展翅低飞、觅食嬉戏。
针尾鸭又名尖尾鸭、长尾凫,中型游禽。其尾巴中央有两根特别长的尾羽,呈绒黑色,泛铜绿色的光,且翘翘地指向天空,像长了燕子尾巴,因此被叫作“针尾鸭”。
据悉,近日观鸟爱好者还在洛溪村记录到了两只形似针尾鸭的雌性赤颈鸭。
过冬鸬鹚“先头部队”抵厦
入秋后,来厦过冬的鸬鹚“先头部队”开始陆续抵达厦门。记者了解到,从10月中旬开始,厦门园博苑内就有鸬鹚出现,起初只观测到十几只鸬鹚群飞,上周开始数量有所增多,但还是无法与去年同期相比。园博苑研学负责人于力告诉记者,去年11月中下旬,园博苑内能观测到几百只鸬鹚群飞,但今年到目前只有上百只。他推测是因为今年降温较晚,导致鸬鹚迁徙的时间往后推迟。
据介绍,每年入冬后,约有10000只鸬鹚迁徙到厦门及金门周边,这群鸬鹚是东亚地区最大的鸬鹚越冬族群。每年10月中下旬,鸬鹚的“先头部队”就开始陆续抵达园博苑,12月进入迁徙高峰期,大规模涌入,直至次年2月底3月初才会陆续离开。来厦门的鸬鹚都是普通鸬鹚,体长90厘米左右,全身大体黑色,嘴尖下钩,蹼为全蹼足,非常善于潜水游泳。去年约有千只鸬鹚在园博苑的生态小岛上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