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科普中国 科技日报
秋冬时节,天干物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你知道吗,一些特定植物不仅不是“火魔”帮凶,反而还是森林火灾中最勇敢的“消防员”。
此时,福州各山地公园又是如何防火的?市民到公园游玩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今天的《谈天说地》,一起来聊聊植物防火的那些事儿。
特派“消防员”木荷
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植物
在大自然中,一些植物不仅因为颜值高常被用作景观植物,还是森林防火的明星物种。比如,山茶科木荷属的木荷,因花状似荷花而得名,也叫荷木、荷树。
影响植物着火温度的主要因素为植物体内含水量和油脂含量。木荷的鲜叶含水量高(接近50%),较高的含水量在水分挥发时需要更多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自身的燃烧温度。同时木荷体内的油脂成分,如粗脂肪等助燃性组分含量低,这使得它们的燃烧热相对较低,不易燃烧。因此,较之其他植物,木荷更容易躲避火灾,同时也能减缓森林火灾的蔓延。
木荷的低易燃性还得益于它是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植物,研究发现木荷在干旱时会储存更多的水,妥妥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以在烈火炙烤下焦而不易燃,树身很难烧死,来年还可长出新叶。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木荷的耐火性也越来越强,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木荷可用于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当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时,成排的木荷直面火海,宛若一堵防火墙,因此,木荷也喜提植物“消防员”的名号。
“玩火”高手天门冬
叶片喷出二氧化碳自动灭火
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生长着一种不怕火的植物——天门冬,它抗火的本领更加高强。有实验证明,当有火靠近天门冬的叶片时,火苗会被其叶片内部喷出的灭火气体扑灭。这是因为当天门冬的叶片局部受热后,水分被快速蒸发,叶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细胞的换气孔喷出从而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
常用的植物“灭火器”还有落叶松。落叶松具有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火烧透。其叶片含水量高达60%,燃烧热和木荷一样低,使得落叶松同样具备不易燃烧的特点。同时,落叶松的根生长迅速、分蘖能力强,可阻碍林下的杂草和其他灌木的生长,减少林下可燃物的出现。
此外,研究表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芦荟也不怕火。科研人员发现芦荟的枯叶极不易燃烧,枯叶死而不落,当发生火灾时,有枯叶覆盖保护的芦荟往往可以成功“度劫”,存活下来。
植物界也有“芳心纵火犯”?
有植物“灭火器”,自然就有植物“纵火犯”。有大洋洲“王者之树”之称的桉树,它与澳大利亚频发的大火脱不了干系。桉树是桃金娘科下的桉属植物的统称。澳大利亚的森林中80%是桉树,由于树皮中含有大量油分,桉树的可燃性极高。
不仅如此,每年桉树最外层的树皮都会枯萎脱落堆积在根部,当夏季气温达到40℃时就会自燃,从而引发大火。其中桉属中的蓝桉更是有“汽油树”的称号。
桉树是傻了吗?别人躲都躲不及,它为何要“火上浇油”呢?
原来,桉树的树干笔直挺拔,树冠稀疏,这样当火灾发生时,高高在上的树冠可以避免火苗攀爬。同时,坚硬厚实的树皮也能经得住烈火的烘烤。最重要的是,桉树的树皮下藏有坚硬外壳的种子,大火带来的高温正好能让种子外壳爆裂,得以快速萌发。
植物“纵火犯”除了桉树之外,还有怕热不怕冷的岩蔷薇。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岩蔷薇,它的枝叶中可分泌大量油脂,当其种子快成熟时,枝叶中的油脂储量更是接近饱和,一旦外界温度超过32℃,岩蔷薇就开始自燃。“心机”的岩蔷薇在“自杀”的同时,还不忘把周边的植物一同带上,这样它有防火层的种子就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那些“行凶纵火”的植物“纵火犯”,常常有不怕火的种子或需要借助火才能萌发的种子,比如山龙眼的种子经过山火洗礼后,种子的外壳才能打开。
不管是植物“灭火器”还是“纵火犯”,这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操作,其实都是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所不断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