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73个品牌被要求限期6个月予以整改……近日,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引发外界关注。
此次被“摘牌”的中华老字号有许多是消费者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比如天津“稻香村”、重庆“冠生园”、上海“西湖牌”、上海老半斋、厦门光华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佛手”等。限期整改的品牌包括北京的“稻香春”、浙江的“张小泉”、山西的“东湖”、四川的“陈麻婆”、贵州的“都匀毛尖”等。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其中,福建省有33家老字号企业通过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复核。
那么,这些老字号缘何被摘下“金字招牌”?记者进行了相关走访。
福建33家老字号通过复核
近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等5部门对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进行公布,福建(含厦门地区)共33家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
部分品牌名单如下:复茂、鼓山、春生堂、成珍、青红、龙池、荣兴、同利、回春、聚春园、民天、永和、老天华、依海、龙雀、灵源、源和堂、片仔癀、丹霞、华昌、古井、白鹭、陈有香、黄则和、南普陀等。
厦门光华大药房是福建省内唯一被移出名录的品牌。光华大药房的原始门店开在厦门中山路,这家药店能够考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厦门工商业大观》和《厦门大观》。根据厦门史学家的考证,光华大药房最早专门卖参茸燕窝等名贵中药材。由于地处闹市中心,厦门有不少海外华侨,他们回乡省亲时会顺便捎点中华特产回去。于是,这家药房成为我国早年传统名贵药材的一个对外窗口。
光华大药房1999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2年在厦门国资推动下,光华、回春等15家药店整合成厦门光华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随着医药分离改革的深入,药店逐渐放开经营,有市场竞争意识的光华大药房开出了30多家连锁店。2010年被国药控股收购,光华大药房由地方国企变成了央企。回顾这段历史,国药控股的并购恰恰就是光华大药房今天被摘牌的根本原因。国药控股并购后,陆续把光华大药房统一更名为国大药房,起初还保留中山路门店的招牌,后来也一并更名了。与光华大药房一并消失的还有“佛手”商标。
优胜劣汰 老字号不能一“老”永逸
在被“摘牌”企业中,天津稻香村因与北京稻香村、苏州稻香村同名而备受关注。天津稻香村品牌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年间,但因与北京稻香村商标冲突,目前仅有一个“稻穗”图形商标。
记者了解到,天津市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目前由天津市和平区属国有企业天津华旭贸易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公司改制、合并等多重原因,天津稻香村早已不再生产食品糕点,经营过一段时间的餐厅也已停业,目前公司仅靠部分租赁业务在维持。“此次未能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令人遗憾,因企业确实已不再生产相关产品,但公司并未彻底放弃‘稻香村’品牌,还会择机振兴该老字号。”这位负责人说。
55个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的品牌中,上海有17个。记者了解到,被移出名单的上海西湖饭店有限公司的“西湖牌”,其原有门店拆迁改造后数年间一直未能重开,实际已经不再经营;“钱万隆”酱油实际已经停产;还有的存在知识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等,导致不符合申报“硬杠杠”。
记者走访上海、天津、重庆、安徽地区相关企业发现,长期经营不善,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等,是这些品牌被“摘牌”的主要原因。
有进有出 动态监管确保老字号成色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商务委介绍,17个移出名额将被用于推荐其他优秀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上海已从104个新认定的上海老字号中遴选,积极参与创建新一批中华老字号,争取“进”的数量大于“出”的数量。
“优中选优”“有进有出”是中华老字号复核工作一大特点。
为推动中华老字号顺应市场机制、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今年4月,商务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坚持“优中选优”的工作原则,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有中华老字号进行全面复核。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将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是经过企业自查、地方初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由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公布的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
除了上述被“摘牌”的55个品牌,五部门还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限期6个月予以整改。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商务部等部门开展的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工作,与2006年、2011年先后两批的认定工作相比,不单纯是体现保护与传承,更重要的是鼓励老字号老品牌做优做强,起到引领自主品牌发展的作用。
“这其实是对中华老字号更深的爱护。”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表示,聚焦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长效机制,推动老字号对标先进理念、顺应市场机制,加快守正创新发展,通过“有进有出”的动态监管制度,来确保老字号“金字招牌”的成色。
百姓期许 老字号也要紧跟时代节拍
对于被“摘牌”的老字号,不少消费者表示惋惜,但更多表达了支持。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老字号也不能吃‘老本’”“消费者满意才是最高目标”……消费市场不断变化,消费者的反馈更加印证,老字号必须直面消费新趋势、新场景、新需求,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创新技艺、产品与管理模式,从而紧跟时代发展脚步。
调查显示,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半数以上已经入驻电商平台。在刚过去的“双十一”,一批老字号品牌“触网”转型,再度走红。更有上海凤凰、京珐景泰蓝、福建片仔癀等越来越多老字号扬帆出海,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店训朗朗上口、店规过目不忘、产品物美价廉……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目前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仍继续保留。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近七成企业实现盈利。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发展势头良好。
“一些老字号被‘摘牌’之所以引发全社会这么大的关注,其实反映出老字号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很重,也寄托着更高期许。要更好发挥中华老字号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相关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张丽君说。
(综合新华社、法治日报、福建商务、道亦有道经济)
观点
如何守好自己的“老招牌”?
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字号,如何能留住人气、留住口碑?这一难题再次被摆在了老字号品牌面前。事实上,近年来早已有一些中华老字号“主动出击”,努力创新,获得了流量,也获得了认可。
贵州茅台凭借着一杯“酱香拿铁”爆火出圈,成功捕获了年轻人的味蕾;吴裕泰创新推出茶味甜筒、奶茶,与年轻人成功对接;北冰洋快闪店成了网红打卡地,国潮饮料瞬间勾起了一波“回忆杀”,还有永远排长队的北京稻香村零号店、被卖断货的全聚德“萌宝鸭”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中华老字号没有“倚老卖老”,而是积极拥抱新潮流,他们懂创新,更懂宣传,以老内核、新样态收获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当然,拥抱市场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是要老字号品牌放弃原有的产品和特色。穿过历史烟云走来的中华老字号,带着“百年传承”“匠心独运”的光环,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优秀传统,守住自身优势和风骨,不盲从、不乱作为对于中华老字号来说同样格外重要。
“老字号”要想守住自己的“老招牌”,既要找到“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又要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从宏观说,“老字号”要找到老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商品服务空间;从微观说,“老字号”要有更多、更新的产品线来丰富“老招牌”。
近些年,国潮汹涌而来,国人对于品牌的认知和创造都有了很大改变,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认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供给上国产品牌的创新设计建设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这对“老字号”而言,可谓处在了最好的时代,也处在了最难的时代。
因为,在市场接受度和容纳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老字号”是能够老树发新芽再创辉煌迎来第二春,还是在历史中成为一个美好回忆,考验着企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和思维。
当下,“国潮热”风头正劲,这正是中华老字号品牌复兴、大有作为的最佳时机。面对大市场,老字号只有坚定走守正创新之路,才能真正实现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半月谈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