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之困

不少儿童精神科门诊熙熙攘攘,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患儿逐渐增多;专家表示,家庭的“病”常会反映在孩子身上,应改变不良教育方式,减少控制孩子

“小小年纪怎么得了抑郁症”“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近日,某医院面向儿童的精神科门诊深夜排队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十几年前,我们科室一天差不多看10个孩子,现在我个人的门诊一天就有三四十个号,还有额外的加号,其中被焦虑和抑郁困扰的孩子大约占60%~70%。这不光是我的感受,全国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都能感到这种变化趋势。”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说道。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25%的青少年表示感到轻度或严重抑郁,至少3000万名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面临情绪或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该如何共同发力,为儿童青少年构筑起防护屏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应该如何及早发现、有效干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象: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逐渐增多,最小才4岁

候诊室内,熙熙攘攘。有的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不说话,有的大喊着“救命”,想要跑出医院,还有的被爸妈抱在怀里,满眼期待地望向诊室。从诊室走出来后,有的父母蹲在门口大哭,有的拽着孩子赶紧离开,还有的俯下身紧紧抱着孩子。

这是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医院的儿童精神科时看到的一幕。记者注意到,不少表现出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的患儿,考试分数波动大、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是他们倾诉的重点。

“我在马路上走的时候,常常希望被车撞死。”在北京一家医院的心理科候诊室,正在等待复查的小鹿悄悄对记者说。

小鹿正在读初中一年级,因厌学、沉迷网络游戏,已经半个学期没有去上学了。“记性差、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爸妈不满意”“学校生活太枯燥,不开心”……一系列负面情绪萦绕在小鹿的脑海里。她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通宵玩网络游戏,白天拉上窗帘睡觉。父母说服她来心理科就诊,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

“我们经常会碰到儿童青少年患者,这一人群的患病比例这几年在逐渐升高。”这家医院心理科的主治医师告诉记者,他目前接诊过最小的孩子才4岁,有一次被幼儿园老师批评后突然情绪崩溃了,此后变得非常胆小,也不愿意再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陈纹告诉记者,全生命周期都可能发生心理问题,只是不同年龄段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表现和症状包括: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沮丧、缺乏自信、成绩下降。多数精神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压力等,可能都与之相关。

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门诊主治医生张桦表示,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两种手段,在接受正规的治疗后,通常半年或者一年后,患者可以停药,过上正常的生活。“药物就像一根拐杖,在药物的帮助下,大多数患者可以逐渐康复到扔掉这根拐杖。”

原因:很多人难以理解,孩子为何受困深刻痛苦

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一点是,相对于父辈、祖父辈,今天的孩子们物质世界丰富,生活环境平稳安定,他们为什么会受困于深刻的痛苦?

孩子的焦虑和抑郁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的流行病?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了一种看法:因为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斯蒂克斯鲁德指出,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在今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学校,他们被管得很严;在家里,也是如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也愈发缺失。以爱之名,成人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孔不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林红曾劝说一个孩子在读初三的妈妈,不要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管得太紧。这么大的孩子,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但这位妈妈一再强调不是自己不想给,实在是因为孩子管不住自己。可是,她没有想到,这会让孩子感到极为无力和痛苦。

专家:孩子反复身体不适,可能是家庭“病”了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知名家庭治疗师陈发展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庭干预,他发现青少年患者群体发生自我伤害的比例较5年前有了明显增长。5年前,他接诊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如焦虑、情绪不稳定、抑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在行为方面,青少年出现自我伤害的比例逐步升高。

陈发展指出,青少年可能正在被一种不常被认识的精神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所困扰。这是一种发病率很高,却很少被正确认识的精神疾病,很多患者被误诊和漏诊,从而延误治疗或被过度治疗。让家庭深陷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

“儿童反复身体不适,可能是家庭‘病’了。”陈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家庭。家庭的良性互动塑造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感,形成儿童健康发展的心理自我;家庭运转不良时容易“生病”,而家庭的“病”常常会反映在孩子身上。

陈发展提出,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遭遇心理压力时,会导致自主神经过度激活,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肠道蠕动减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变化。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身体机能会发生相应的病变,从而产生心身症状。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俊娉认为,如果家长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对学习有障碍的孩子,他们有的是阅读障碍、有的是书写障碍、有的是数学方面的障碍等。如果家长不知道学习障碍,就可能会认为孩子不专心、粗心,学习不用功,从而训斥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这样不仅错失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时机,而且还会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压力,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策:

营造温馨和谐家庭环境

少些“鸡娃”多一些陪伴

那么,应该如何预防或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提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努力,要注重“内外兼修”。有关部门应继续扎实推进“双减”,减轻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负担,缓解其心理压力;学校应更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科学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文体活动;家长则应树立综合成长观,以长远眼光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能力,少一些“鸡娃”,多一些陪伴。

上述北京某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建议,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长要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避免打骂、讽刺、挖苦,多沟通、开导、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同时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学校来说,老师除了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外,还要多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发现隐患。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动不动批评、指责甚至打孩子。要定期对儿童青少年、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这名主治医师说。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晓良也认为,在学校,面向家长和孩子开设的心理讲座很有必要,如果学校的心理老师能发现和及时介入一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有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减少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学校也可以考虑通过心理量表的评估,作为一种筛查手段,对特定人群开展干预和有效的引导。

□小贴士

孩子心理出问题,究竟去哪求助?

采访中,也有一些家长提出疑问: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究竟是去医院精神科门诊还是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对此,有医生解释道:我国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多称之为“心理门诊”或者“心身科门诊”,他们和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一起,承担着治疗不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即没有幻觉、妄想)或者社会功能受损不严重、有主动求治需求的患者的重任;而专科医院的精神科门诊,主要面对的是具有严重精神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不能认知到自我患病的个体。

简单而言,如果个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建议先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相关门诊就诊。若明确是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程度,则遵照医嘱系统治疗,合适的时候配合心理咨询。如果明确没有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标准,则可在心理咨询师处寻求进一步帮助。

(综合法治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