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福建日报 上观新闻
博物 齐鲁晚报
提到“满江红”,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词牌名。其实,它本是一种古老的水生蕨类植物,来自遥远的白垩纪。
这个诗意的名字,源自秋冬时节,其体内花青素大量合成,叶片由绿转红,恰似天然颜料,染红一池秋水。人们又称之为红萍、绿萍。
历史上的某一天,红萍偶遇一种叫作鱼腥藻的蓝细菌,从此难舍难分。红萍通过光合作用,为鱼腥藻提供营养;天赋异禀的鱼腥藻,则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回报以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氮肥。与人类相遇后,红萍被物尽其用地开发成饲草、饵料与绿肥。
你知道吗?在福州北郊的新店镇埔垱村,有一座始建于1979年的红萍种质资源圃。今年,农业农村部为首批72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授牌,该资源圃在列。在“满江红”的季节,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你所不知道的“满江红”。
满江红的故事
始于史前时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电影《满江红》让许多人重温了南宋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有学者认为,宋词的词牌名“满江红”是借用白居易所作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境而得。这里的“满江红”就是蕨类植物红萍的雅称。
红萍的故事,始于史前时代。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改变了全球气候走向的“红萍事件”。
在大约4900万年前,全球火山大范围爆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攀升,引发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那时的北冰洋,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为红萍生长提供了温床。每年夏季,具有出色固碳能力的红萍便长满北冰洋水域,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秋去冬来,枯萎的萍体沉入海底,连同体内储存的有机碳一起被封印。这个过程持续了80万年。其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减少,“温室”开始变为“冰室”。小小的红萍,加速了冰河时代的到来。
满江红会施展“魔法”
在植物界,满江红是一种会施展“魔法”的植物。正因为它是浮水植物,叶片漂浮于水面,而根系悬浮在水中或生长在水下,漂浮在水面的叶片能够很好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下的根系则能直接吸收水体的养分,这样的营养摄入方式使得它们可以快速生长,只需要两三天就能让自己的生物量翻番。
满江红是一种优质的天然肥料,尤其适合水稻种植。早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就有农民在稻田养萍喂猪的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发超级杂交水稻时,也与满江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超级杂交水稻和满江红放在一起,加以精心培育和栽植,不到半年时间,超级杂交水稻以飞快的速度生长繁育了起来,而且没有像往日的杂交水稻一样受到病虫害等的侵扰。
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负责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应朝阳说,红萍生长过程中,利用鱼腥藻合成氮肥,在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的同时,通过根系释放,被水稻直接吸收。
福州有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圃
满江红数量居世界之最
经过千万年的演化,红萍这一古老的物种分化出了不同的形态与特性。普遍的观点认为,满江红属植物共7个种,种下又有丰富的变种和品系,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水域。有的生长特别快,有的固氮能力特别强,有的不畏炎热,有的无惧严寒……不同的地区适宜栽培什么样的红萍?栽培什么样的红萍才能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选育农民更需要的新品种?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红萍有更全面深刻的认知。建设种质资源圃的意义,就在此。
1978年,应朝阳的前辈们开始广泛征集国内外红萍资源,第二年在福州新店镇埔垱村建了一座种质资源圃。近半个世纪中,这支不断传承的团队游走乡野,一点一滴地收集各种各样的红萍资源。
在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每一份红萍种质资源都有3个分身,对应3级保存体系——网室、温室、离体培养保存。
“红萍繁殖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邓素芳博士说,红萍长到一定阶段后,分枝与母体断离,自立门户成为新的萍体,这个过程就是无性繁殖。它们还能通过孢子有性繁殖。每年春末夏初、秋末冬初,红萍茎上结出雌雄两种孢子果。它们成熟后,便从母体脱落至水中,在水中结合,最后萌发出新苗。
在自然状态下,大部分红萍不易结孢,即便结孢,雌孢子数量也少之又少。因此,和水稻等农作物不同,红萍种质资源以营养体形态保存,也就是通过无性繁殖不断扩繁。
其中,网室与温室,以盆栽的形式对红萍进行培养保存。盆内底部覆盖了经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的水稻土,加入接近满盆的清水,模拟红萍水田生长环境。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网室为半自然环境,仅覆盖简单的防虫网,辅以简易调温调湿设备,可作为展示圃供科普参观。温室在环境调控方面,则严格得多,必须为红萍生长创造最适宜的条件。比如,环境温度必须在20℃至25℃之间,空气湿度应在85%~90%,同时生人勿进,避免资源混杂。
离体培养保存,则要提取红萍茎尖的分生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使其在培养基上重新长成新的植株。
年复一年的收集与保护,让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红萍资源,在原生境之外得到妥善保护。如今,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保存着650多份红萍资源,丰富度与数量居世界之最。
“红萍种质资源圃承担着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和交换等职能。”应朝阳说,多年来,该资源圃向全社会机构及个人共享资源1万多份次,为开展红萍基础研究、遗传改良、生产推广提供了源头活水。
□知多一点
既是词牌名
又是植物的那些雅称
除了“满江红”,“望江南”“虞美人”这些好听的词牌名,也是植物的雅称。
望江南 一种神奇的植物
诗词爱好者看到“望江南”,很快会想到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与“满江红”一样,“望江南”不仅是好听的词牌名,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
望江南是豆科决明属植物,常在我国南方的河滩、旷野、丘陵的灌丛中生长。它是一种观赏性植物,花如其名,黄色的小花鲜艳又美丽,花香味浓郁,看到它就能想到江南美丽的春天。
望江南是一种原产南美的“舶来植物”,传入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望江南的民间俗称较多,如野决明、羊角豆等,它还有一个听起来就颇厉害的别称——蛇灭门。望江南的植株会释放一种特殊气味,特别是花朵的气味浓郁,人闻到这种香气非常舒适,毒蛇却非常害怕这种香味,一旦嗅到便会逃之夭夭。
望江南的花期很长,它就像蛇的天敌,当毒蛇出没时正值它的花期,而蛇冬眠以后,其花朵也凋谢了。所以,山区的农民都会在院子里栽种望江南,起到驱蛇的作用。
虞美人 与霸王别姬有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词句。
虞美人花色艳丽,清《花镜》中记载其原名“丽春”,别名有“百般娇”“蝴蝶满园春”。
“虞美人”一词的由来据说与霸王别姬有关。传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爱妃虞姬拔剑自刎,香消玉殒。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草,茎软叶长,无风自动,好像是一个美人在翩翩起舞。民间传说这花朵是虞姬所化,于是就把这种草称为“虞美人草”,其花称作“虞美人”。如宋代易幼学作诗《咏虞美人草》云:“霸业将衰汉业兴,佳人玉帐醉难醒。可怜血染原头草,直至如今舞不停。”但经考证,明代之前这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舞草”,并不是现今之虞美人,皆是众人寄怜爱之情于虞姬罢了。至明代,虞美人从欧洲引入我国,古人就把虞美人的名字用到了这种新的植物上面。
虞美人花期较长,从春季陆续开放到秋季。虞美人花朵多姿多彩,加上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后来“虞美人”逐渐演化为词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