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简称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开考。本次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近5年来,国考的招录人数一直呈“扩招”趋势。2020年到2024年国考招录人数依次约为2.41万、2.57万、3.12万、3.71万、3.96万。报名人数也逐年递增。
就在考公考编、国考连续五年“扩招”的同时,“考研报名人数连增8年后,今年下降36万”的消息同样引发关注。那么,考研报名人数减少是不是说明考研热降温了?不去考研的人真的都去考公了吗?
国考报名热度持续攀升
据国家公务员局介绍,本次国考计划招录规模达3.96万人,共有303.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7∶1。对比往年,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近260万人报名过审,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本次国考计划招录规模同比增加0.25万人,扩招约6.7%,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报录比也有所增长,报名阶段热度持续攀升。
对于今年的趋势,《中国青年报》在今年10月下旬就曾刊文指出,今年国考招录的学历门槛明显提高,高学历人才需求量加大。要求硕博高学历人才的岗位数量和计划人数大幅度增加,比如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达到2046个,比去年增加814个;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为24个,比去年多14个,共计31个。
对此,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牛卫红介绍,目前她所在学院的150多名研究生中有约一半的学生参与了国考,“考公这几年升温,已经成为学生找工作的首选途径之一,很多人会连续两年参加国考”。
考研报名人数减少 主要原因还是就业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这也意味着,连涨八年后,考研人数首次下降36万。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是不是说明考研热降温了?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考研报名人数减少背后有几个因素,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就业。对于很多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现在能找到一个就业岗位的,肯定更倾向于尽快就业,相比考研究生来说更现实一些。而且,很多人对读了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的预期也相对降低了,读研有时间和经费成本。
不过,储朝晖表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的幅度不是太大,降低还是有限的,只是说明在这几十万人心目中发生了变化。
“卷”学历不一定能体面就业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分析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于是有部分人也会更加慎重考虑考研读研问题。”陈志文说,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有媒体分析,客观来讲,考研报名人数回调,与留学、考公等选项的分流有一定关系。新京报评论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届生能获得在社会锻炼的机会较少,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足。如今,社会运转逐渐回归常态,考研就不再是应届生的唯一或最优选择,报名人数回调也是必然。”
中青报在评论文章中也认为,从学生心态上讲,研究生学历的“性价比”正在被重新评估。对此,当务之急是尽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让他们不必挤到同一条赛道上,按照同一种“成功模板”发展。
(综合澎湃新闻、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