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竹荪大王 为民撑起“致富伞”

顺昌县科技特派员团长高允旺,20多年来走遍180多个村推广竹荪种植,带村民脱贫致富

二○二○年,高允旺在顺昌县岚下乡指导菇农采摘

(上接A04版)

扎根田野

“能到田间去,不在田埂上”

要更好地帮助他人,首先得自己手里有技术。半路出家的高允旺对竹荪栽培一窍不通,但凭着一身的闯劲、韧劲、干劲,只要哪家农户竹荪种得好,他就往哪家跑;哪里有专家授课,他就去哪里学。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栽培技术研究上。

通过不断学习和自主创新,他总结出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创下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国内先进水平,成功破解竹荪种植产量低的难题。以竹制品下脚料竹丝替代木屑为培养料的技术特点,也延伸了产业链,变废为宝,菇农们纷纷来取经。

“这是在全国推行的竹荪种植技术,也是我的‘核心技术’。”高允旺话里满满的自豪。为了方便农民们咨询,他利用墟日的上午作为固定服务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既不误农时,又方便农户。

菇棚就是高允旺的实验室。他相信“高手在民间”,所以“能到田间去,不在田埂上”,向菇农学经验,总结提升再返回给菇农,他在过程中创新了技术,也把“干货”传授到菇农心坎上。2012年,他自掏腰包开展林下竹荪种植试验,以解决菇农反映的大田种植年限增加后,连作障碍导致竹荪产量下降问题。经几年不断试验,两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成功,让竹荪亩产干品达19.5公斤,亩纯收入2000元,实现竹荪栽培技术上又一次突破。“追着农民干,不如干给农民看。只要创新有产量,能赚钱,大家自然都认可。”

退而不休

奋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线

面向科特派研修班的学员分享时,讲惯了课的他紧张得头顶冒汗:“在座的科技特派员多数是各大高校的农业技术专家,我一个‘土专家’怎么好意思在台上‘滥竽充数’?”但一谈起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给菇农讲课,他眼里就有了光:“看着大家学习技术的渴望眼神,讲课到多晚我都愿意!”他将深奥的农业技术变成浅显易懂的种植科普,“竹荪菌丝长得弱怎么办”“今年竹荪市场如何”……菇农最关心的,就是眼下最直接的技术难题。

而今,退休4个月的高允旺,依然“退而不休”,奋战在科技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线。10多年前,一农户写信给高允旺,说家中贫困,没有什么好的生计,他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但“与其在这帮别人打工,不如回来跟您学竹荪栽培技术……”

“经历坎坷的乡亲,对我寄予致富的期许,这是我持之以恒埋首田间的动力。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把技术变成农户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让菇农腰包鼓起,我很开心呀!”回想走过的路,高允旺充满感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