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综合
寒潮级冷空气已到货。受冷空气持续补充影响,21—25日我省将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天气。泉州主打晴冷天气,最低温将出现22—23日夜晨,届时部分地区气温会降到4℃以下,有霜或霜冻。其中,德化大部、永春西部、安溪西部和南安北部乡镇将达-5℃~0℃,可能出现结冰。
#上海下雪#、#苏州下雪#、#杭州下雪#、#南京下雪#……最近,南方各地下雪的话题纷纷冲上热搜。12月16日,我省南平、三明等地部分乡镇也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这几天气温断崖式下降,让人不禁期待,泉州一些高海拔地区会下雪吗?已加入“下雪群聊”的福建,泉州是不是也要出来冒泡啦?其实,在历史长河中,泉州也曾经历多次降雪。
浙江
一起来看雪呀!
福建
下雪?哦!对!福建也下雪了!嘿嘿嘿!
江苏
你已经是个成熟的福建了,敢说下雪就下雪了。
福建
欸……几个意思?
上海
前几天你们自家网友不是热搜“福建你敢不敢下雪看看”吗?
福建
呵,小瞧我,最近新一轮强冷空气又来咯,再来冻一波!
(“福建”邀请“泉州”加入了群聊)
北京
哇哦,来了个没雪的“萌新”?
泉州
我才不是“萌新”,古代时,我们泉州可是经常下雪呢!
古时泉州那些年飘过的雪
目前,包括泉州府志、各县志及其他资料,能搜集到的泉州降雪记录显示,泉州最早的一次降雪发生在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中有非常简要的叙述——“大观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大雪”。这次降雪普及晋江、惠安、南安等地。
明代泉州有两次降雪,一次是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一次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进入清代,泉州的降雪一下子变得频繁起来。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晋江、惠安、南安等地大雨雪,永春、安溪、德化等地大雪,低地积雪厚五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安溪大雪,三日方消。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也有雪,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载称,“正月,安溪大雨雪”;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康熙)五十九年正月,大雪,平地四尺许。”
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廿七、廿八两日,安溪积雪,四山皆白。
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初六,安溪大雪,平地积雪尺余,山头雪数日不化。
雍正七年(1729年),“正月,德化大雨雪”。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载称:“(雍正)十三年正月大雪,林木尽冰。”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五,晋江“大雨雪三日,众山满白”。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二月,雨雪下如跳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初三日大雪”。
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晋江“天降棉花雪,尽日满山遍野,行走不得,大雨淋漓……而厝上路边,一望皆白,其形如棉花”。
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晋江等地降雪。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初八夜,泉州城区大雪。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冬,晋江等地降雪。
福建的雪下得也很有文化
北京
好家伙,这雪确实有不输北方的气势。但北方的雪也是下出“文化气息”的,什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呀,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呀,尤其是雪中美不胜收的故宫,历代多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为京城的雪所倾倒。
福建
闽地自古也是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文风鼎盛之地呢。既然八闽有大雪,岂能下得“没文化”?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著名诗人陆游来闽任职,刚入闽便遇到春雪。于是他吟了一首《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不但谈起了建州(今建瓯)的雪,还将产于建溪流域的建茶从头到脚地夸了一遍。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下雪天和火锅最配。八百多年前,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就在《山家清供》里,记载了他在武夷山的一次奇遇。
那是一个雪天,林洪到武夷山拜访隐居的道士止止师,半路上偶然得了一只兔子。林洪提着兔子去见止止师,他想烤来吃,问止止师烹饪之法,止止师答道:“桌上放个炭炉,炉上架汤锅,兔肉切薄片,酒、酱、椒、桂做调味汁,汤开了夹着片涮熟,蘸调料吃。”
五六年后,林洪来到京师,偶然间在一次筵席上,又见兔肉火锅,让他想起了武夷山顶茅庐里的那顿火锅,便作诗纪念:“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醉忆山中味,浑忘是贵家。”他还将这道菜起名为“拨霞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