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据福建日报
泉州提线木偶戏最近好消息不断。“泉州提线木偶戏:古艺新姿活傀儡”成功入选2023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项目展中,《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也成功入选,在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陈区域及中心官网线上线下同步展出。
更令人高兴的是,首个高校层级木偶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落地厦大,非遗传承有了后继者。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福建木偶戏编剧人才培养”,日前走进泉州市晋江戏剧中心。在这里,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洪世键为学员们开讲最后一课,并寄语“希望能加快发展,培养出一批既熟悉木偶艺术特性又具有现代审美观念的年轻编导主创人才”。
见戏更见人口述史 留下鲜活独特记忆
记者采访了解到,《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一书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高舒历经4年采访、整理完成的,共计30万字,附以百余张图片,让登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群体第一次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口述历史。全书分为6章,从根植传统说起,到薪火相传为止,形成了从前代到后辈传承人的历史线,通过对泉州木偶剧团38位代表性成员的亲身采录,加之对4位已故大师的集体回忆,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传承人群体的人生历程、从艺经历、生活体会,揭开了隐蔽在木偶戏背后的传承主体——传承人,完成一部见戏更见人的口述史著作。
“偶戏从业者一直是一组模糊的群像,舞台之上的演员也一直被提醒不只是面孔、身形,甚至连手都不应展露。“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作者从操偶、制作、演奏、管理、编导、教学等分工出发,使全书结构与剧种传承的合理结构相吻合,让不同工种的传承人站在聚光灯下,从自身视角追溯过去,倾诉他们所理解的剧种和剧团,留下了更为鲜活和独特的历史记忆。
木偶戏丰富多彩 编导人才很缺乏
福建木偶戏丰富多彩,但在当下,许多剧团都存在编导人才严重缺乏的危机。中青年编创艺术人才中,选择以木偶戏为主业者急遽减少,而富有创作经验的老一辈编导日渐凋零,这成为福建木偶戏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福建木偶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邀请专业编导、偶戏专家、高校学者等进行授课,学员则以偶戏编剧、演员、制作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及高校青年师生为主。
“偶戏创作既要注重剧本的戏剧性,又要兼顾舞台呈现的可能性,在二者不能相统一时,应如何取舍?”在一次学员分享会上,来自泉州提线木偶剧团的戴勋提出了困扰他多时的疑问。在创作小戏《命运傀儡》时,为了体现命运对傀儡的羁绊,他想出将线扯断的舞台技巧,但为了兼顾展示复杂动作,这一技巧又不能频繁使用。
诸如此类,学员们的个人思考在项目中汇流、碰撞。“要做木偶戏的编剧,需要对木偶特别了解。学员中不乏已经很有成就的骨干,因此我们除了邀请专家系统授课,还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有志之士一起集中学习,他们也可以更好地交流。”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王晓红说。
课程中,85岁的资深木偶戏编剧、导演庄长江带来了两堂精彩的讲演。在她看来,项目重心首先是本省的木偶戏从业人员,要通过创作班的培训让大家意识到“他们其实是最适合去创作的”,先带动起这部分人,进而破解编剧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挥厦大平台优势
探索非遗传承路径
“此次培训项目开设的理论、编导及实践课程,有助于我们木偶从业者更专业地开展田野调查,更深入地思考专业问题,更好地充实编剧知识、弥补自身不足。”漳州艺术学校副校长兼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许洁莉说。
为了此次木偶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世雄精心备课。期间,他还以泉州提线木偶剧团的作品《火焰山》为例,分析我国偶戏艺术发展的得与失。他在授课中提出,未来我国要创作出更有艺术高度的木偶戏,需要从文学、哲学、文化学、符号学等多角度进行思考,推动我国木偶戏编导的发展。
“除了在学术、科研上加强对木偶戏的关注,我们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平台、学术和人才优势,邀请偶戏界及戏剧界资深专家前来授课,实现福建丰富的戏剧资源的整合,为培养文化根基深厚、创作能力突出的木偶戏编导新生力量贡献力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校路径。”王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