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千年前的凛冬之战

传世的努尔哈赤铁甲,表面有棉布覆盖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手套

身着铠甲的唐军战士,铠甲边缘有保暖的毛绒

N北京晚报 国家人文历史

过冬,对于古人来说,是一大挑战。北风卷地,千里冰封,各行各业都面临严峻考验,户外活动更是受限。冷兵器时代,领军者尤其怕碰上严寒的冬日。

那么,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战争受到了寒冬的影响?又有哪些雄韬伟略的战将,巧妙利用天气改变了战局?

极寒之下 百兵肃杀

冷兵器时代作战,保暖条件极其有限,低温不仅会造成士兵非战斗减员,还会影响武器性能发挥,如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以动物皮革、角质物制成的武器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所以一般都会避开极寒气候。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出兵时机选择很有规律,首次北伐在228年春正月,第二次在228年冬十二月,第三次在229年春正月,第四次在231年春三月,第五次在234年春二月。除了第二次北伐大概有对街亭失利的不甘心,故而趁部队尚处于较高的战备状态,强行冬季出兵,其余都选择春天暖和时机出兵。

北宋神宗在元丰四年(1081)发动五路伐夏之战,起初也选择在秋季八、九月间动兵,神宗判断形势时乐观地说,自宋境到西夏核心区域,川原广阔,水草易得。言下之意是可以就地取得粮草补给。但随着战线拉长,宋军打到西夏境内已是十一月,天气严寒,野无所掠,再加上西夏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宋军在野外遭遇严重困难。其中一路兵马遭遇大雪,士兵冻死达30%,另一路打到灵州城下,也遭遇严重冻饿问题,这场规模浩大的五路伐夏战争遂告失败。

刘邦雪天被围七天七夜

陈平用计帮他逃脱

在古代后勤保障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寒冷的天气,对于军人绝对是严酷的考验,正史上不乏战场上冻掉手指的记载。

汉高帝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那场著名的遭遇战白登之围,也发生在风雪交加的冬季,《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汉军士兵冻掉指头者多达十之二三,刘邦被围七日七夜不得出。

史书记载,刘邦得以突出重围,乃是陈平用计贿赂匈奴阏氏,使其劝说冒顿单于放开包围圈一角。陈平的外交手段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极寒天气之下,善于耐寒的匈奴骑兵战斗力与汉军一样大打折扣,冒顿单于想全部歼灭包围圈中的汉军并非易事,所以适当让个人情,匈奴人以全胜姿态结束战争也未尝不可。

砸碎河冰 防止敌军踏冰过河

天气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区别在于谁准备更充分。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北周与北齐爆发晋阳之战,此战与白登之围季节、地域高度相似,但形势、结果完全相反。

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骑兵进攻晋阳,当时“大雪数旬,风寒惨烈”,北齐军以逸待劳,打得突厥骑兵措手不及,狼狈逃走,突厥马本来甚耐严寒,但由于出兵前十分轻敌,防寒保暖措施不到位,战马膝盖以下冻得毛都掉光了,退回到长城沿线时,马匹冻死大半,突厥兵把马槊截断了当拐杖,拄着逃回漠北老巢。

北朝时,北齐名将斛律光巡视河东防线,其地在今山西东南,该地黄河干流是北周、北齐的分界线。斛律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齐士兵经常在冬天砸碎河面刚结的冰,问以何故,士兵说防止北周军队踏冰过河前来进攻。

之前北齐强盛时,北周也曾坚持冬天砸河冰以防北齐踏冰过河,后来周齐国力倒转,砸冰者也反转过来。同样的天气现象,在不同形势下产生完全相异的映射。

杨延昭凝冰筑城

智退契丹围城

古代军事思想中,天时是重要的作战参考因素。《孙子兵法》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打仗前谋划敌我情况,必须把天气作为重要参考条件。南方军队会尽量避开夏季雨季,北方军队则会避开冬季严寒。但有时形势比人强,由不得个人选择天气、时间,于是,高明的统帅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天气,使之为己方助力。

《宋史·杨延昭传》载,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名将杨延昭在遂城驻守,突被契丹大军包围,城小难守,人情恐惧,正无可奈何之际,杨延昭灵机一动,让军士们把水泼到城墙上,一夜之间城墙全结了冰,滑不可攀,契丹军的攻城器械全部失灵,只好撤围而去。

利用严寒天气作战的例子也不少,有的利用寒潮大风,有的利用寒冷冰冻等。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经常描写到风折认旗、不利大军,主帅遇到此征往往下令紧扎鹿角、远派斥候(即侦察兵),以防敌人袭营,看似是迷信说法,其实也有其内在逻辑:寒潮大风造成户外行动不便,防守者会陷入暂时息兵避寒的惯性思维,敌军一旦趁机来攻,将造成极大伤亡。

利用河流封冻更是惯用手法,例如五代时晋王李存勖一反常规选择冬天出征,趁黄河结冰快速过河,袭占河对岸梁朝的坚城杨刘城。宋金对峙时,金军名将娄室率军进攻关中,也是利用冬天黄河封冻,从禹门渡踏冰过河,掀开进攻关中的序幕。

李愬雪夜袭蔡州 活捉叛将

古代军事史利用天气制胜的战例,最经典的当属唐朝李愬雪夜袭蔡州。此役属于唐宪宗平淮西之战的一部分,是历时三年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再往大的层面看,平淮西之战是唐宪宗削藩战略的关键、核心、决定性战争,唐宪宗集中全力调发大兵围攻,三年时间也没能解决淮西藩镇的顽抗,谁也没想到,最后竟是一场大雪提供了契机。

唐军前线主将李愬率军连夜袭击淮西镇首府蔡州城(今河南汝南),行军途中天降大雪,气温不断下降,旌旗都被冻裂,士卒及马骡冻死于道旁者相继。此时唐军距蔡州还有七十多里,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是继续打下去还是退兵避寒呢?一般人大概会选择后者,李愬却不为所动。大雪不宜作战,唐军这样想,蔡州叛军必然也这样想,其警惕性定然下降。天冷造成非战斗减员固然要考虑,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李愬果断决定继续行军,果然一路畅通无阻抵达城下,并无叛军哨骑发现示警。

唐军来到城池边上,还故意惊扰一个鹅鸭池,令鹅鸭大叫以掩盖人声。城中守军果如李愬所料,都缩在被窝里睡大觉,唐军乘虚攻城,打得叛军猝不及防,生擒了淮西镇主帅吴元济,这个为害唐朝三十多年的藩镇就此灰飞烟灭。

古人的“防冻膏” 有点奇葩

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古人通过实践总结了很多预防和治疗冻伤的方法:“预防冻疮,午日,姜、葱、蒜洗擦手脚”(《理瀹骈文》),“治小儿冻疮用雀儿脑髓……”(《证类本草·卷十九》)。

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比较抗冻,但也是血肉之躯,主要通过物理加防的方式来度过冬天。所以他们也有自己的土办法,比如用动物脂肪或脑髓涂在冻伤处,外面再用布料包扎。用动物脑髓做“防冻膏”,想法还真有点奇葩。

除了涂防冻膏外,士兵佩戴手套也可以有效防止手被冻伤。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手套,这种防寒利器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明,中国远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手套,而且具备很好的防寒效果。

军服设计 加入防寒元素

除了手套外,古代军服的设计也加入了一些防寒元素,比如护臂延长至手背,只露出五根手指头在外面,平时可以将手缩进去,大大减少了暴露在寒冷空气中的几率。明军的箭袖、清军的马蹄袖也是延续了这种思路:袖身窄小,紧裹于臂;袖端裁为弧形,上长下短仅覆手,以便射箭,故称。

从明代开始,由于棉花的种植被大规模推广,随之改变的,是明代开始整个中国的纺织革命。棉花迅速取代了丝麻,成为最重要的纺织原料。在军用的御寒物中,棉花也迅速崛起,取代了兽皮和丝絮。产量巨大的棉花,使得明清时期,中国的实控范围,首次大规模地向北扩张,并在清代达到了黑龙江流域。

棉絮对于战争的影响,在处于小冰河期的明末战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今传世的明末人物画像中,相当多的人物都穿着较厚的服装,其气候的寒冷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明末布面甲取代过去的普通的札甲,其中气候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在寒冷的天气中,暴露在外的铁片会变得更脆,因而表面有布匹覆盖的布面甲,相对来说能降低一些铠甲的损耗率。

总的来说,在古代,冬季行军和作战,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