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文化润疆谱新篇 跨越山海同心圆

海都报“追着雪花看新疆”采访组走进昌吉,探访福建在文化润疆方面取得的成效

10月24日,奇台群众在船政文化书籍前驻足 (福建援疆福州分指挥部供图)

10月1日,第四期“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活动”的美术家在木垒县月亮地村现场创作(图片来源:石榴云)

8月31日,“小白鹭飞北庭”在木垒县公演(图片来源:南平援疆公众号)

N海都记者 郭寿权 江荷

丝路同源,心手相牵。自1999年福建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州以来,闽昌两地携手走过整整24个春秋。在24年的对口支援历程中,两地广泛开展合作交流,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其中的文化润疆工作更是让闽昌两地的文化相知相融。

今年来,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福建援疆”)联同昌吉州党委宣传部及相关单位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措并举强化以文化援疆助力文化润疆相关工作,积极构建闽昌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为推动昌吉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近日,随着中宣部组织的“追着雪花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海都报采访组来到昌吉,探访福建在文化润疆方面取得的成效。

“引进来”“走出去” 交流互融增情谊

巍巍天山舒长卷,最是文化润人心。福建援疆统筹谋划全州宣传文化系统以文化援疆助推文化润疆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以文化援疆助力文化润疆”相关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突出精准管用,增强援疆工作措施的可持续性。充分利用援疆干部派出单位资源优势,灵活采用柔性援疆等方式引进援疆省份的优势资源力量,做到受援单位同派出单位优势资源共享、共建、共创。

以文化活动促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广泛开展文化类“三交”活动、不断拓展闽昌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认同,对外宣传展示福建和昌吉良好形象。推出“闽雨润天山”“我从天山来”“丝路同源·山海交响”文化援疆活动品牌,铸牢闽昌两地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举办“山海和鸣·榕奇同心”暨“福州听我说”专场宣讲活动,启动“船政文化进奇台”系列活动,打造福州援疆特色项目;实施“小白鹭飞北庭”文化工程,举办2023吉木萨尔“天山马拉松”比赛,使其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特色名片。

此外,“丝路同源·山海交响”首届闽昌(木垒)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胡杨文化艺术节14场活动圆满完成,为闽昌两地文化、旅游资源交流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举办“多彩非遗 文化润疆”闽昌书画民间文艺精品展、和美新疆2023年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第二届“美丽乡村行 践行主题教育”活动暨“美丽昌吉 金色木垒”采风写生展览等各类文艺活动,体现闽昌两地人民的深度融合,以艺术为载体讴歌昌吉的大美与和美;组织昌吉州各族干部赴闽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主题交流活动30余项,持续推动构建闽昌两地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引客入疆活动,加强闽昌两地游客、青少年结对交流,组织100名福建“小记者”赴昌吉州研学采风交流活动,推动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双向奔赴。

夯实文化阵地 共筑精神家园

以优秀的文化作品推进文化浸润、以文化人。大力推动闽昌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专门筹措资金、协调多方全力配合主旋律电影《援疆干部》摄制工作,现该影片已完成前期拍摄,预计明年下半年上映,通过该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构建“五个认同”。拍摄微电影《守望北庭》,通过讲述援疆考古工作者的坚守,进一步讲好北庭故事,增进中华民族认同,该片荣获首届家国情怀主题微电影最佳公益片奖。

文学作品《永不褪色的军魂》、音乐剧《天山·誓言》、动画短片《大话熹游》等文艺作品通过出版发行、媒体推播、舞台演出取得良好宣传效应,让广大干部群众在阅读中感悟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在观看节目中进一步促进闽昌两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推出“天山画卷·非遗昌吉”木刻版画,用木刻版画的形式生动刻画昌吉州历史风貌和人文故事,充分发挥文艺风化成人的作用,凝聚民族精神力量。

以文化阵地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促精神传承。用好援疆资金推动昌吉州历史文物传承保护和基础文化设施打造提升,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在全州建成12个“福建援疆·百姓书屋”,切实满足全州干部群众多元化阅读需求。加快文化综合展馆建设,积极争取昌吉州非物质文化展厅等文化阵地立项建设。举办“福文化·润疆行”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展、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成果展、闽昌民间文艺精品展等多个展览,通过展览实证,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充分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丰润各族群众历史文化滋养。常态化开展闽昌两地馆际交流合作项目,与厦门博物馆等多地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合作项目十余项,共享文物资源,充分发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

“输血”“造血”并举 增强内生动力

以文旅融合促产业蓬勃发展。依托援疆资源,以“旅游+文化+”为切入点,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催化功能,深化闽昌文旅跨界融合发展。通过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村落,将艺术设计融入乡村旅游,大力扶持玛纳斯县清水河乡、昌吉市春光里文化艺术村等具备当地特色的村落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增添动力。设计北庭插画、都护IP等9组“北庭有礼”文创产品,促进两地精神文化交流向深发展。依托援疆资金打造的木垒县英格堡乡刘亮程文学馆正式开馆,8月11日刘亮程著作《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产生积极社会反响。组织宁德、龙岩非遗院团参加第十一届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让传统文化浸润百姓生活。推动举办昌吉州第三届“网络文化节”、“新疆是个好地方”北庭诗歌节、“相约昌吉·春韵玛纳斯”摄影文化旅游节等众多文旅节,持续拓展节庆深度和广度,助力昌吉州内形成“一县一品牌,四季有活动”的节庆活动体系。

以智力援疆促文化人才培训培养。加大对昌吉州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资源和经验优势,通过组织跟班学习、定向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昌吉州培训培养各级各类文化干部人才。组织闽昌两地艺术家在昌举办“文化润疆·庭州翰墨”山水画创作研修班、昌吉州文联第三届中青年文艺骨干培训班等,进一步促进昌吉州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昌吉州各族干部赴闽开展“我从天山来”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专题培训班,以及全民健身、全域旅游、文明创建、网络信息安全、文物骨干等专题培训班,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进一步加强闽昌两地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交往交流交融。依托援疆教师搭建平台,深入推进文化援疆工程“进校园”、融情夏令营和专题培训活动,加快推动闽昌两地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互相学习借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特写

闽味文化 走进昌吉

以文润疆,同心之花在天山脚下绚丽绽放。

在昌吉州分布着大大小小12个百姓书屋,正是福建援疆的项目之一。在一间120平方米的书屋里,有着1万多册书籍。书屋里还设置了学习区与交流区,附近居民和学生都可以刷身份证进入自由取阅书籍。

“我平时看散文的书籍比较多,还有鲁迅的书等。”昌吉市第二中学学生邢雅萱告诉记者,“在百姓书屋有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书籍,我喜欢在这阅读自习。”

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还在昌吉市三十五所中小学校和公共场所建设了刺桐朗读亭,供学生练习朗读配音。而在昌吉州奇台县博物馆里精心布置的船政文化主题展,也将福建船政文化带到了昌吉,让新疆群众近距离感受福建的文化魅力。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了多场次福建的展览,截至目前,船政文化主题展的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5万人次。”昌吉州奇台县博物馆馆长李远娇介绍,“后续我们也计划将昌吉州奇台县石城子遗址作为展览推进到福建去,也让福建的群众了解到昌吉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

昌吉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静修表示:“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厘清闽昌两地的文化供需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更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闽昌两地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水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