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百年文火熬出独特豆皮香

晾晒豆皮需看天气

制作豆皮这项老手艺,陆宝春已坚持30多年

熬煮过程中,需精心把控火候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刘晓明 文/图

去年,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的樟脚村被评为泉州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这里的手工豆皮靠着传承自明清的老手艺,带来独特的豆皮风味,成为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近日,记者探访了这里的手工豆皮制作工艺。

纯手工熬制 火候要求严格

在幽静的红砖院落内,五六口陶锅一字排开,水汽缭绕中,樟脚豆皮制作师傅陆宝春正忙着调整炉温,控制好一锅锅豆浆的温度。烧灶、磨浆、煮浆、浇浆、烫皮、挂晾,这些步骤,陆师傅已重复了30多年。

“冬天的时候豆子需要在下午五点多泡水,泡到第二天早上五点才能搅成豆浆。夏天晚上八九点也可以,第二天早上四点搅成豆浆,然后倒锅里,豆渣捞起喂猪,豆浆就放在锅里慢慢文火熬煮。”陆宝春师傅说道。

记者看到,纯手工熬制出的樟脚豆皮,薄而不破,在冬日暖阳下,迎风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而想要做出这样的一张豆皮,要求非常严格。“制作豆皮如果火太大,会有气泡;太小,会裂开。要控制温度,七八十度就可以。”陆宝春接着介绍道。晾豆皮要看天气,晴天最好,阴雨天不行,水南天也不行,这些天气条件下晾干的豆皮不好吃,有点酸,制作和晾晒全凭眼睛看。

依靠文旅发展契机 成远近闻名美食

陆宝春1982年接过父辈的衣钵,做起了樟脚豆皮的营生。他说,以前的樟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皮,但随着原料价格上涨、制作耗时长、产量少,樟脚豆皮作为一门营生,已经很难满足日常生计,如今仅剩寥寥数人还在坚持制作这种特产。

“本来这个全村大多数人在做,以前做工工钱少,现在工钱高,一天几百块钱,做豆皮一天的成本跟利润全部加起来就两三百块钱,净赚的少。“陆宝春说,加之豆皮要制作很长时间,一天要做十多个小时,年轻人只想轻松,所以,整个樟脚村现在只剩下四五家在做手工豆皮。

不过,如今陆宝春的豆皮依靠文旅发展契机走出涂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樟脚豆皮”美食,也把樟脚村的这项老手艺传承了下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