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两千年前的动物园 都有啥神奇动物

明代画家仇英的《上林图卷》,画意取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霸陵出土的貘骨骼

地犀鸟(资料图)

秦青铜鹤(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鲛龙赤螭,鰅鰫鰬魠,禺禺魼鳎……沈牛麈麋,赤首圜题,穷奇象犀……麒麟角端,騊駼橐驼,蛩蛩驒騱,駃騠驴骡……玄猨素雌,蜼玃飞鸓,蛭蜩蠼猱,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

这些字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

在《上林赋》中,司马相如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汉代皇家苑囿中的各类飞禽走兽,但我们实在很难想象,这说的都是啥?

而时间,给予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已连续出版70余年的美国《考古Archaeology》杂志,最新出版的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为中国唯一入选者。

丹顶鹤、大熊猫、金丝猴、狍子、陆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飞禽走兽都有。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这座两千年前的“地下动物园”和皇家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打开一个个“神奇动物”盲盒

汉文帝霸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其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

霸陵并非字面意思上的霸气意思,“霸”指的是灞河,西汉多位皇帝的陵寝都是因地而取名。如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位于茂乡;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以附近的长平阪得名。

霸陵和南陵周围的很多小型殉葬坑中,发现了大量的珍禽异兽骨骼,经初步形态对比、数据测量和部分兽类古DNA鉴定,发现有丹顶鹤、绿孔雀、褐马鸡、陆龟、金丝猴、虎、马来貘、鬣羚、印度野牛、牦牛、羚牛等40种动物骨骸。

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墓穴,遗骸摆放规整,“睡”得安详。动物的殉葬坑中还有陶棺、砖栏和木椁,随葬陶罐、陶俑等,宛若管理动物的“饲养员”和饲料。几乎可视为汉文帝的地下动物园。

奇珍异兽

首次发现:

传说中的“食梦兽”

在出土动物的头骨中,考古人员发现两个牙齿尖连起来呈现山脊状,“只有貘有这种特征”。

貘——传说中的“食梦兽”。这是一种曾经在我国存在但如今已经灭绝的生物,而“食梦兽”的传说更让这只动物蒙上了神秘色彩。当前的貘分布于东南亚和南美洲,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擅长游泳,典型的素食主义者。

宋代以后,随着貘逐渐从中国消失,人们对于其形象的模糊,一度也有人认为貘是大熊猫的别称,但这次在霸陵外藏坑中同时发现貘和大熊猫的骨骼,证实了貘和大熊猫自古以来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且直到汉代,中国北方地区仍然有奇蹄类动物貘的存在,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文帝也爱大熊猫?

熊猫,在霸陵与南陵的动物殉葬坑中都有出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2000年前就已经作为“国宝级动物”登顶“皇家动物园”。

2000多年前,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要广泛得多,它们不仅生活在秦岭、四川等地,还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

在古代,大熊猫多是以“白豹”“白虎”“白兽”等模糊的称呼来描述。据《史记·汉文帝本纪》记载,汉文帝曾经在动物园中看到一只“白虎”,并对其十分喜爱,命令将其放养在自己的宫殿中。这只“白虎”很可能就是大熊猫。

还是首次:

靴脚陆龟 亚洲第一大龟

在薄太后南陵,还首次发现了爬行动物龟鳖目陆龟科的靴脚陆龟,“龟甲很厚、个头很大,仅龟甲长度就达52厘米,在陕西地区从来没发现过,应该是从南方纳贡过来的。”专家称,靴脚陆龟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陆龟。

印度野牛,别名白肢野牛、野黄牛、白袜子、亚洲野牛等,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及普洱等地,是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之一。印度野牛骸骨也是此次发掘所有坑中最大的一个动物骨架,在我国北方考古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如今的东北第一神兽“狍子”也出现在了汉文帝的“动物园”中(没错,就是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傻狍子”的它)。狍是中小型鹿科动物,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雄狍有角,雌狍无角。本次出土的狍子骨骼没有角,且牙齿磨损较为严重,推测是一只中老年雌性狍子。

此外,还发现了一对“小猴子”,一只保存完整的金丝猴,面朝西侧卧躺在坑里;一只猕猴,头向东和金丝猴相向而卧,遥遥“对视”。

飞鸟云集

非洲草原的地犀鸟

飞到汉代“动物园”?

汉文帝的“地下动物园”中,还出土了很多珍贵飞禽,目前公开资料中提到有丹顶鹤、金雕、绿孔雀、褐马鸡等。

丹顶鹤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等文禽”,被尊称为“仙鹤”“一品鸟”,象征幸福、吉祥、长寿。考古证据表明,古人与丹顶鹤结缘很早,秦始皇帝陵外城垣东北的陈王村北也曾出土青铜仙鹤。汉文帝的动物园自然不能少了这类吉祥之鸟,有动物考古研究者也认为霸陵的仙鹤和乌龟的同时出现取自“龟鹤延年”的寓意。

此外,南陵还疑似出土了现分布于非洲草原的地犀鸟。地犀鸟是犀鸟目中最大的种类,也是肉食性最强的鸟类,可捕捉地面昆虫、蜥蜴等各种小型动物。考古专家从动物殉葬坑中保存较好的肱骨、股骨、跗跖骨和头骨枕部分析,认为其属大型鸟类,进一步的种类鉴定还需借助古DNA技术及形态对比研究。

知多一点

为何要建地下动物园?

考古专家表示,此次考古发掘的动物殉葬坑,应是西汉皇家苑囿的再现。

之所以汉文帝霸陵会有这么多的动物进行陪葬,一方面是因为动物陪葬品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另外这些珍稀动物还有一定供奉祭祀的作用。比如南越王墓陪葬的动物,其摆放位置,比如头朝哪里,尾巴朝哪里都是有特别的讲究。老虎、大熊猫的体态较大,且特征较为突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墓兽,但也有一定的辟邪作用。

而霸陵出土的珍奇动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史书中汉文帝的形象、爱好有所印证。史载汉文帝特别爱好狩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还曾记载汉文帝巡视“虎圈”,询问上林尉“禽兽”登记在册的情况。

也许是出于对狩猎的喜爱,汉文帝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地下上林苑”。

秦始皇陵

也曾出土各种“神奇动物”

而事实上,出土飞禽走兽,霸陵也并非“独一份”。

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陆介绍说,珍禽异兽陪葬,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此前,一般认为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园就出土过早已灭绝的帝国君子长臂猿。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中也曾出土过大量的“神奇动物”。

据初步统计,秦始皇陵出土的各类动物以马的数量最多,其次数量较多的是珍禽异兽及水禽,以及出土后大量尚待鉴定的动物骨骼。

“其中,珍禽异兽坑曾出土鹿、麂类食草动物,及一些杂食动物;而水禽坑中共计出土青铜禽46件。其中,鹤6件、天鹅20件,其余为鸿雁等禽类。”让周晓陆印象最深刻的是青铜鹤,它俯着身体,嘴里叼着一条鱼,生动逼真。

不过,用活牲来陪葬终究太残忍。渐渐地,珍禽异兽陪葬退出了舞台,开始以俑代替。

文章的最后,解开谜题。大家可以回到开头进行“密码对照”了,在《上林赋》中,“褐马鸡”称“鹖”,“黑水鸡”称“鷛(yōng)渠”,“大熊猫”称“猛氏”,斑羚称“壄(yě)羊”,“牦牛”称“旄、髦、氂(máo)”,“金丝猴”称“蜼(wěi)”,“猕猴”称“玃(jué)、蠼(qú)猱(náo)”……

你猜对了吗?

(综合国家人文历史、央视、中新、三秦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