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黄晓蓉
通讯员 施远圻 文/图
闽南语有多“古”?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发音丰富,普通话只有1200多个音节,闽南语有2400多个;闽南语有多“红”?它是方言中的“硬通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说闽南话的有7000多万人,是海外华人使用较多的方言之一。
2024年泉州两会前,台盟泉州市委会发现,由于泉州没有统一的闽南语教材,各地主要依托各级各类闽南语童谣比赛、梨园剧社活动、南音课程或依托个别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等推进闽南语教育进校园。一些广为传诵的闽南童谣、闽南五色话、闽南谚语、闽南俗语等已慢慢失传,严重影响到闽南文化的传承根基。因此,加快推进泉州各地闽南语教育进校园刻不容缓。
走访
闽南语很“红” 很多孩子却“会听不会讲”
连日来,海都记者走访泉州校园,好几位中小学校长均表示,一进学校,很多孩子是讲普通话,家里人也习惯用普通话跟孩子交流,造成现在大多数孩子听得懂但不会讲闽南语的状态。
“我听不懂闽南语,更别提会说了。”5日上午,记者遇到泉州市昇文小学一名六年级男生,他告诉海都记者,他的爸妈都是江西人,而他是在泉州出生长大的。让海都记者更意外的是,他也不会说江西话,只是大部分听得懂。小男生说,他所在的学校很多外地的孩子,语言都不通,只能讲普通话,而他从小接触的环境就是说普通话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新泉州人不懂闽南话,本土泉州人也在慢慢疏远闽南话。在广西南宁做建材生意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去年春节,陈先生带着妻子和小孩回南安过年,但是没想到,5岁的儿子因为不会说闽南话,在村里找不到玩伴,整天吵着要回去,让陈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据陈先生介绍,小孩出生之后,他也没有想着让儿子学一些家乡话,可是妻子与自己来自不同省份,日常交流的时候都是用普通话,所以现在小孩哪一种方言都不会,“去年春节回南宁之后,我就和老婆商量好了,今后两边的方言都要慢慢教他,会说方言,才能知道自己是哪里人。”陈先生说。
采访中,不少教育界人士对于闽南语在当代孩子身上的缺失表示担忧,他们均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拿来讨论。
案例
开设闽南语空中课堂 利用午托等时间推广
“老师,早上好!”“你好,早上吃什么呀?”“稀饭配油条、包子。”从去年3月开始,泉州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多了一道“闽南味”,时不时能听到孩子们用生疏的闽南语进行交流。据了解,这是该校的新举措——闽南语空中课堂,每天早读、午读前10分钟通过校园广播教全校学生学习闽南语。该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88%,闽南语空中课堂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
据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校长张江锋介绍,“闽南语空中课堂”只教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会使用到的高频词汇及句子。每周一至周四学校会通过早上和中午两个时间段的“闽南语空中课堂”教学生学习三个词汇和一段“一问一答”的片段,每周五对前面四天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除了听广播学习,科任教师也会在班级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们更愿意开口。
泉州晋江市安海镇西隅小学已坚持5年利用学校午托、课间休息等时间段推广闽南语教学。据了解,安海镇西隅小学是晋江市教育局指定的来晋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新泉州人”占比达67%,多数学生不会讲闽南语,学校便在2018年起要求老师利用午托、课间休息时间推广闽南语,传播闽南方言的同时,也让这些小“新泉州人”融入第二故乡。
为激发学生学习闽南语的兴趣,学校还设置了闽南语兴趣班。该兴趣班下设南音、闽南童谣、闽南语讲故事三个小组,学生加入后可根据兴趣、特长进行二次选择。
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学校各班教师会利用下午时间,用闽南语向学生介绍安海镇周边的景点、美食。据该校负责人介绍,这样做不仅能传承、推广闽南语,也能让“新泉州人”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融入这座城市。
部门回复
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
海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泉州多所幼儿园设有闽南童谣教学游戏,让孩子在朗朗上口的念唱中学习闽南语;一些小学、中学也有相关校本课程,如南音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闽南语的机会。
据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闽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被誉为中国古代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语,是连接闽南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桥梁。2021年11月,泉州公布《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一条就提到,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在课后推广闽南语教育。一直以来,泉州立足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积极传播闽南文化,要求正确处理好国家推广普通话与保护传承闽南方言的关系,要求各地各校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
“闽南童谣是采用闽南方言创作并传唱的儿童歌谣,是闽南文化中最生动鲜活的一部分。我们以闽南童谣为突破口,让广大来泉务工人员的子女学习闽南语,接受闽南文化,同时也让土生土长的泉州小朋友喜欢上闽南语,传承闽南文化。”鲤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接下来,泉州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提倡各地各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指导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媒介,普及闽南文化相关知识。
委员呼吁
试行幼儿园、小学普通话+闽南语双语教学
台盟泉州市委会认为,泉州相关部门应该统一调研部署,做好顶层规划。由台办、教育局、语言委员办牵头部署泉州市闽南语教育进校园工作,通过专项调研、科研项目委托、课题研究等方式,与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加快泉州市闽南语教育现状调研,完善升级泉州市闽南语教育进校园方案。
同时,完善机制,编写统一教材。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成立泉州闽南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优选编审人员,加强教材编审队伍建设,成立闽南语方言研究专家学者、教育部门、高校、中小学一线教师代表、学科带头人等多元群体组成的闽南语教材编审队伍。二是遵循政治性、趣味性、适度性、乡土性、多元性、前瞻性等原则,结合闽南文化传承需求,编制闽南语教材编写大纲。三是完善审核评价体系,建立教材评优制度,加强对泉州市闽南语教材编审出版过程和质量的监控,保证教材的质量。
“全面铺开,创新闽南语教学模式。在泉州各地试行全面铺开幼儿园、小学普通话+闽南语双语教学。”台盟泉州市委会提出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规定幼儿园、小学每周至少开设两节闽南语乡土教育课,设立闽南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创新闽南语教学模式,形式上积极利用5G课堂、融媒体等,突破闽南语教学时空上的界限,实现闽南语校园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内容上多元融合闽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加快队伍建设,实行泉台闽南语教师资格专业互认。依托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泉台闽南语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实现闽南语教师培训常态化,为闽南语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各幼儿园、中小学要积极选派老师参加闽南语公开课活动和闽南语校际教学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闽南语教学水平。同时,在加快实行闽南语教师专业认证的基础上,探索泉台闽南语教师资格专业互认机制,为泉台闽南语教师交流、闽南语教学融合奠定基础。
最后,加强合作交流,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泉台闽南语校园教育成果。泉台在闽南语校园教育合作交流上有很大空间。可以通过相关学术研讨会、闽南语教学校际交流、海峡论坛等形式多与台湾地区相关学校、团体、学会开展交流,加强泉台闽南语校园教育合作。借鉴金门县推广闽南语进课堂经验,与金门相关学校闽南语教材编者合作。在泉州各地举办闽南语校园类赛事,利用融媒体、海峡论坛等途径对闽南语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展示。继续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并将其设为两岸校园闽南语教育教学成果常设项目之一,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