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苏东坡,987岁生日快乐

1月8日,是“宝藏文学家”苏轼的987岁生日!虽然半生颠沛流离,但苏轼总能把苦难活成诗与远方。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是大文豪、是段子手、是吃货、是知足常乐的“一级选手”。但很少人知道,他还是判案高手、养生达人。

今天的《史话》让我们穿越到宋朝,去看看苏轼的传奇人生。

不会种地的文人

不是好厨子

苏轼的一生有非常多的坎坷和曲折。其中一次非常特殊的曲折,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在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那个时代的第一诗人苏轼,因为写诗讽刺朝政,被抓起来审讯,下狱130天,幸得各方君子合力挽救,才被免去死罪。

因御史台柏树上多是乌鸦,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称苏轼案为“乌台诗案”。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迎来了生平第一次贬谪。带着满身的伤痕,苏轼走向湖北黄州。

要钱没钱,要房没房,一家二十几口,就住在江边废弃的驿站里。活了四十多年,是一点样子都没混出来。

当然最让他感到焦虑的,还是吃饭问题。薪水太微薄,为养活一家人,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就开始垦荒种地。友人为他到官府借到了“故营地数十亩”,这片荒地,地处城东,是块坡地,他便给此地起名为东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大文豪苏轼成了苏东坡,更接地气了。

被贬黄州四年多,苏东坡“日炙风吹面如墨”,像农夫一样劳作。

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凄风苦雨中,卧病在床的苏东坡提笔写下两首五言诗,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日子太艰难,他只能苦中作乐,比如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就自己发明“东坡肉”,早晨吃上两碗,饱腹又解馋。

不会下厨的诗人

不是好法官

苏轼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另一方面,还因为他是一个勤政为民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到达杭州。他在杭州任内处理了几件非常精彩的案件,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那件制扇商人负债案。

某天,苏东坡像往常那样去州衙上班,才坐下就听到有人前来诉讼:“大人,请您为草民做主啊!草民遇到老赖啦!他拖欠绸缎货款不还!”

苏东坡问道:“那他总共欠你多少货款?”

“两万钱。草民一家老小吃喝可都靠这些呐……”绸缎供应商哭得稀里哗啦,苏东坡只感觉脑壳疼,两万钱,不是小数目。他又将被告制扇商传唤来:“你为何要拖欠绸缎货款?”

“近日阴雨连绵,根本就没人来买团扇,本都回不了,这才欠下了绸缎货款……”制扇商也很无奈。

宋代对于欠钱不还,有详细的法律条文,据《宋刑统》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疋加二等,百疋加三等。各令备偿。”若是按照法律条文来,将制扇商痛打一顿,他就有钱归还了?况且这二十笞打下去,制扇商少说也得躺个十天半个月,没了劳动能力,更没办法还债了。

苏东坡思量了会儿,对制扇商说道:“回去将你滞销的团扇全都带来。”制扇商原以为自己至少要挨一顿毒打,没想到眼前的这位知州却只让他将滞销团扇带来,难不成是要用团扇抵债?

当这些团扇一一陈列在苏东坡眼前时,只见他大笔一挥,在这二十柄团扇上写了行书、草书以及画了枯木竹石。据史料记载:“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制扇商感动得满脸是泪,抱着团扇就走了,脚还没踏出州衙的门,就有人前来出高价购买,没一会儿滞销的团扇就被一抢而空。团扇卖出去了,货款也尽数归还。当时还有人为此懊悔道:“早知道今天就去当吃瓜群众了,好歹也能抢购到一柄!”

为了让债权人和债务人获得双赢,苏东坡现场进行了“艺术加持”,堪称精彩。

管不住嘴的病人

不是好医生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这是苏东坡在诗中写下的话,意思是休病假挺好,安心乃最好的药,体现出他的旷达。据学者彭文良钩沉,苏东坡一生多病,患有眼病、肩痛引发左手偏瘫、耳聋、痔疮、肺病、头痛、牙病、疮疖八种,均时间长、病情重。

久病成医,苏东坡特别注意搜集奇方,比如,为治眼病,曾用“龙井水洗病眼”,且“试开病眼点黄连”,居然治愈。

苏东坡后将毕生所集,编成《苏学士方》,后人又将沈括的《良方》与它合成《苏沈良方》。

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逐岭南7年后,苏东坡终于遇赦北归,途经义真(今属江苏省仪征市)时,因天热,突然拉起肚子,吃东西撑,不吃又浑身无力,整晚睡不着,干坐着喂蚊子。

苏东坡自制麦门冬汤(含人参、赤茯苓、麦门冬),病情一度缓解。几日后,又和好友米芾欢畅饮酒,突然高烧不退、牙齿流血,20多天后,苏东坡仙逝。有人认为,苏东坡死于痢疾,麦门冬汤无效,这是典型的误诊。

学者刘继增却发现,麦门冬汤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即古人所说的髓枯症,有奇效。

苏东坡曾给友人写信说:“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惫甚。”如此惊人的牙齿出血,很可能苏东坡患有“再障”。之前,用麦门冬汤后,病情暂被控制。没想到,没管住嘴,饮酒后,“再障”又发作了。

他把“生活的苟且” 过成了“诗和远方”

公元1101年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仙逝,走完了他豪迈奔放的一生。

虽然苏轼生活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那些“经典语录”,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我们记起。

关于聚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六年,苏轼初次任官。那年冬天,他辞别父亲、弟弟,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凤翔的赴任之旅。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兄弟俩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分别,苏轼心中很是失落。

赴任途中,苏轼看见雪地上留有许多鸿雁的爪印,却没有见到一只鸿雁,便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就像飞鸿踏在雪地,停留只是偶然,下一刻又不知飞往何处吧!

关于失败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晚年,苏轼在惠州度过贬居生活。苏轼问好友王巩的歌妓柔奴:“岭南的风土应是不好吧?”柔奴却说:“能使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后来,“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也成了苏轼一生的写照。

关于美食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即使是苦行僧般的生活,苏东坡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苏轼不仅喜爱上荔枝,还凭借“吃货”本能,开发出羊蝎子的吃法。他兴致勃勃地向弟弟苏辙写信分享食谱:“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东坡志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果然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

关于格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4岁自己几死狱中、49岁殇幼子……苏轼的一生并没有一帆风顺,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把“生活的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

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同行的人都哀叹连连深感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雨过天晴后,他写下千古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旷达解脱失意,不愧是“顶级洒脱”!

(综合北京青年报、央视、现代快报、北京晚报、洛阳晚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