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常委阮传亮:打造海丝中医药中心
如何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如何加强新生代华裔对中医的理解?泉州市政协常委、泉州民革市委会委员、鲤城民革副主委、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阮传亮提议:1.以泉州市人民政府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为契机,共同打造海丝中医药中心,长期持续接收海外中医药学者来泉交流、进修学习。以泉州中医院为基点建设针灸康复医院及海丝中医药中心,面向东南亚接收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函授进修的一条龙中医学习链条。
2.以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会议为桥梁,建立泉籍海外华侨华人中医人才资源库,主动对接联系,邀请一批华侨华人中医新生代精英回国交流、互动研讨。
3.建议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我市文化发展规划,讲好泉州名优中药产品(如赛霉安、灵源万应茶、老范志神曲等)的故事,打造泉州中医药文化品牌。
4.建议由政府主导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医药健康科普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新形式,构建全覆盖、一体式的网格化宣传新格局,扩大泉州中医药和泉州中医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政协委员林海云:创办中医药博物馆
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营养健康协会会长林海云建议,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创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林海云建议从五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扶持政策。为民间力量创办中医药博物馆提供便利,包括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并协调落实好项目选址用地、人才、相关配套等要素保障机制等。二是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全市中医药文化摸底调研。三是落实中医药文物、资料征集。四是要以中医药博物馆的创办为契机,构建中医药文化保护体系。除此之外,要强化数字赋能,通过AI等先进技术呈现等,让中医药文化传承活起来。
政协委员蓝天辉:让清源山摆脱“门票经济”
泉州市政协委员、民建泉州市委常委蓝天辉说,目前清源山普通门票价格为70元/人,这一不菲的门票价格既将一些游客拒之门外,也减少了景区的回头客,相比于泉州其他免费景点,人气稍显不足。
蓝天辉建议,要让国有景区回归公益属性,降低甚至取消清源山景区的门票,还景于民。借鉴杭州西湖的发展模式,舍弃门票的“小芝麻”,来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西瓜”。
他认为,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老君岩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是泉州中心城区的旅游景点之一。有太多的文章可以做,不应该盯住门票这点“小芝麻”,要将眼光放在文旅产业链的发展上。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和景区自身优势,把握好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用创新、创意、创造点亮景区,以二次消费实现盈利,逐步摆脱直接的门票经济。
政协委员白晓东:打通环清源山文旅闭环
泉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华侨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白晓东认为,清源山东侧的规划建设现状与泉州市加快环湾、向湾区域的发展崛起计划仍有差距。呈现“一山两面”的格局,重西侧、轻东侧的现象突出,东侧景区基本处于虚置状态,与城市人口东移形成错位。现在,城东一带城市居民已达20万人以上,但东侧市民从现有山门进出清源山,需要绕行近10公里。随着清源山东侧城东片区的建设日臻完善,鲜花港已建成,南埔山小区、五中华大校区建设已然成形,城华南路直抵清源山东侧山麓,建设清源山东侧景区,能实现泉州市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的闭环。
他建议,在清源山东麓城东街道办事处附近设置清源山东侧山门。同时,利用现城东街道办事处附近的地块,设置清源山东侧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停车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信息中心等。从新设山门到清源山百丈坪一线,建设登山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