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文/图
1月10日,又有一批泉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访海都会客厅,就茶产业复兴、内沟河整治、失能失智老人等话题,提建议,聊想法。
关键词:茶产业复兴 / 培养茶产业接班人 建议茶艺列入非遗
今年两会中,来自安溪的人大代表陈两固和廖雪花不约而同将关注点落在了茶叶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两位代表告诉海都记者,抓好安溪茶产业,“后继有人”是根本大计。
目前,在茶乡从事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初制的一般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甚至70多岁的老人还在进行茶树种植和管理活动。而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在往外流失,使得全市茶叶种植及制作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人大代表陈两固建议:要抓住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之际遇,多措并举做好茶产业接班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在政府层面针对茶学院、涉茶职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茶文化遗产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其次是政府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向茶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倾斜。同时,出台《茶文化遗产产品标准》,做好制茶文化遗产及农产品标准和品牌规范。
当前对茶叶冲泡技艺的保护并没有提高到同茶叶制作同样的高度和重视程度,所以造成茶叶的冲泡方式没能形成较好的标准,其中不乏错误的、哗众取宠的冲泡方式,使得大家对茶艺师的认知较有偏见。
人大代表廖雪花建议:将安溪铁观音茶艺提升为市级非遗传承,由泉州市政府相关部分牵头,组建由专业院校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茶学专家、茶学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团队,深挖传统的茶艺,确定茶艺师考核的统一标准,注重历史传承,从专业性和茶叶理论知识入手,提高茶艺从业者的水平,更好地保护茶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泉州茶叶产业的复兴繁荣。
关键词:荡清内沟河 / 引入活水改善水质 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政协委员谢玉娓是海都报的老朋友,每年两会,她关注的都是民生事。她告诉记者,今年她重点关注的是泉州市区的内沟河整治。
“我先生小的时候,内沟河的水是可以打起来煮饭的。”谢玉娓说,泉州城区拥有丰富的水系,内沟河就有24个河段,人口的扩容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内沟河的治理成为不可回避的城市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政府也在行动,去年开始的古城污水治理工程就包含了内沟河清淤。
谢玉娓认为,荡清内沟河需要分段分批整治,实现可持续的永久治理。她认为,要先厘清水质污染种类、河道淤塞、生态破坏程度、文化影响等问题,再确定水质改善、生态恢复、文化保护等可持续性的目标,确保整治工程的长期效果,避免短期行为。
谢玉娓建议:首先要引入活水与疏通清淤并举,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改善水质。老城区河段采用仿自然河岸,同时做好文化挖掘与展示,并在整治和管理上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失能失智老人
“嵌入”护理院 提供有力“医”靠
政协委员苏淇琛是一名医生,当选政协委员以来,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医疗。今年,苏淇琛关注的重点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问题。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苏淇琛介绍,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4000万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可能超过7700万。此时,医养结合就显得很关键。苏淇琛建议,在社区医院“嵌入”公立护理院。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床位闲置、设施设备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基层医院虽然不大,但科室全、硬件齐,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苏淇琛建议: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不改变职能、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设置护理院,把闲置的资源用起来,为基层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有力“医”靠。
他同时建议,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的重要力量,在保障农民健康和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客观来说,目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仍存在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待遇偏低等问题。欣喜的是,泉州正在行动,出台了不少举措,去年10月,《泉州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的出台令人欣喜鼓舞。他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救治作用,重点扶持边远地区以及山区、海岛等特殊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也要盘活用好编制资源,拿出一定比例的新聘入编人数专项用于乡村医生岗位。
同时,通过提高县域内医疗信息化水平、完善村医人才激励及优待机制等,切实将乡村医疗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