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龙年说龙——龙的渊源流传

N张筱雯 新福建

“龙行龘(dá)龘,欣欣家国”。祥瑞福龙已经来到,2024年,龙年也。提及龙,便觉飞龙在天,奔腾之姿,跃然纸上。龙行龘龘,昂扬向上,生龙活虎,奋发有为。

龙是生肖中唯一的

神话生物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话生物,占有特殊地位。据闻一多《伏羲考》的考证,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在5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龙成了华夏儿女的共同文化图腾,是海内外同胞的共同记忆纽带。

这一形象究竟起源何时?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挖掘出来的以石块摆成的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龙形堆塑,距今8000多年。该石堆龙既无角也无腿,仿佛蛇的样貌。甲骨文中已有类似“龙”的文字,陈绶祥《中国的龙》介绍,在《殷墟文字》《殷墟书契》《铁云藏龟》等古籍中便能发现数十种“龙”字的写法,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细长而弯曲的虫形身躯,显而易见的犄角,口器大张。

甲骨文为表意文字,这说明最早的龙很有可能与蛇虫有关。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他认为龙是从鳞虫等动物演变而来,其描述与鳞虫的外形和习性相符。据各类文献与图像资料记载,龙多是以蛇身作为核心躯干,融合其他动物的特征。从闽越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对蛇的崇拜,将其当作族群图腾也可看出其地位。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融合了其他动物形象并汲取其特征,建构成了一种综合体的图腾。

皇家及民间对龙有特殊寄托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作为综合体形象的龙,有了后代龙子龙孙之后,综合性的样貌又被重新分解,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闽都别记》第二七〇回“收石龟天师解丝绦 击赑屃蓝最奋铁锤”介绍:“盖龙生九子,俱不成龙形,名字不同,各有所好,兹附将其种类分载明白:一曰赑屃,形如龟,性好负重,即石碑下之龟也。二曰螭吻,形如兽,性好望,今殿脊之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性好叫,今钟钮之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是也。五曰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是也。六曰蚣蛔,性好水,故立于桥柱是也。七曰睚眦,性好杀,故雕于刀环是也。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盖是也。九曰椒图,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今官衙神庙头门一对圆楯是也。”

皇家强化龙形象为皇权象征的同时,民间也以龙为题材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诸如此类的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比比皆是。早期的龙造型与甲骨文类似,都是为了表意,但是比起文字,会更加注重审美形象的塑造。如殷商时期与龙相关的玉器都为璜状或璧状,显现出古人“天圆地方”的概念;北宋初年画家董羽则提出画龙技法的“三停九似说”,他的《画龙辑议》指出,三停即“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九似即“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这对后世塑造龙有很大的影响。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记载,工匠们根据审美的要求对龙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创造,对头、五官、身体、尾部等都加以改造,如爪有后登爪、亮掌爪、攥云爪、着地爪、凌云爪等,龙尾则有芒尖式、飘带式、莲花式、马尾式、鱼尾式,根据不同的样式、寓意以及使用的场景,选择创造出符合审美与使用范围的龙造型。

龙在宫庙建筑作为尊贵“灵物”

广泛运用龙造型的场所,除了皇宫,还有其他各类建筑。据张道一、郭廉夫主编的《古代建筑雕刻纹饰·龙凤麒麟》介绍,河南洛阳山陕会馆为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场所,其石座雕龙为坐龙,即“正面龙”,它是古代龙纹中最尊贵的一种,龙头面对观者,两眼圆瞪,龙须飘飞,盘曲于祥云之中,其爪为攥云爪,尾是马尾式,显示其威严气势。

宫庙建筑或装饰当中,龙作为“灵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泉州真武庙的山门正中悬挂“北极玄天上帝”牌匾,牌匾周围环绕“双龙戏珠”造型,呈升龙状,身缠祥云,争夺正中的火球,既生动又威严,也与玄天公的身份相称。福州于山西麓定光寺毗卢殿顶上亦有“双龙戏珠”,两边还有两只龙对望。福州旗山万佛寺的大雄宝殿正面有12根石雕龙柱,不仅有龙盘踞其上,也雕刻有“鲤跃龙门”“喜上眉梢”等吉祥纹样。

与龙有关的民俗十分兴盛

民间自古以来有龙王信仰,传说龙王司掌行云布雨,供奉龙王庙宇能够保佑当地风调雨顺。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求雨》记载:“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据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在董仲舒的记载中,百姓们将龙作为祈雨的对象,辅以各类祭品如清酒、膊脯。从中能够发现,早在汉代便有了一定规范的舞龙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祈雨,这项活动延续了2000多年之久,如今仍十分兴盛。

泉州安溪曾存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龙王庙,又称龙潭庙,其中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等神祇,香火鼎盛。据明嘉靖《安溪县志》载:“在长泰马坑山后,有三潭,下一潭最深,龙王庙在焉,岁旱祷之,灵应不爽。”每当岁旱,当地官府或民众纷纷来此烧香祈雨。清乾隆《屏南县志》则记载了僧惠泽化龙的传说:“僧惠泽,本县后将村人,姓程氏,投九峰寺清玉为师,见二蛇争戏一珠,惠泽吞食之,化为龙,入虎朝潭内,至今祷雨輙应。”

龙文化也在各个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望子成龙,以“龙”字命名古今皆不鲜见,如三国时期的常山赵子龙。各地均有以龙命名的地点,如福建省有龙岩市、重庆市有九龙坡区。龙这一形象的创造与使用,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相关链接

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

有哪些?

1.【舞龙】

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舞龙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2.【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3.【赛龙舟】

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的习俗和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千百年来,它与原始龙图腾崇拜、自然节气、传统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赛龙舟已发展成为一项群众踊跃参与的大型体育活动,体现人们昂扬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旅游宣传和文化传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