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凭借美轮美奂的冰雪美景和层出不穷的迎客妙招,哈尔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冰雪旅游也带火了东北美食,比如冻梨。最近,一条南方人吃冻梨削皮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来自东北的网民们纷纷热情留言,“吃冻梨不用削皮,直接吃才能充分享受它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说到冻梨,南宋时有位南方人在诗里写到“面似冻梨头似雪”,他就是出生于福建尤溪县的朱熹。
八百多年前的福建人朱熹,怎么会提到今天尔滨最火的冻梨?难道他也吃过?
“冻梨”可是老寿星
公元1156年,朱熹26岁,这时的他在泉州任同安主簿之职。
夏秋之际,朱熹来到了大轮山梵天寺(今属厦门),和老和尚促膝长谈,盘桓数日。其间写下了一首诗——“两山相接雨冥冥,四牖东西万木清。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以宋朝的物流水平,26岁时在福建当官的朱熹肯定是没见过冻梨的,身边的环境也不会出现冻梨。之所以会在诗中出现这个词,因为它是一个形容年纪的词语。
古人的寿命和今天没法比,人活七十古来稀,八九十就是老神仙了。古人在形容这些耄耋老人的时候,有一套固定的说法,比如“鲐背”“鲵齿”“黄发”“冻梨”等,简单说就是牙也掉了,皮也松了,头发也干枯了,脸色也和冻梨一样黄里发黑了。
其实这几种“寿征”都是衰老的表现。所以,不管是东北人还是福建人,都可以用“冻梨”来直接代称很老的老年人(有说九十岁),还有个简称,就叫“梨老”。
而在这首诗里,朱熹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很有意境的静态画面——梵天寺正在两山相接处,雨下得天都暗了。窗外草木繁茂,被雨水洗刷得清清亮亮。老和尚脸色黑黄头发雪白,年纪已经很大了,立在窗口看着雨,他可能在想自己圆寂后,年轻人有不懂经文的时候该去问谁呢。
青年的朱夫子,借老僧的心境道出了自己的迷茫和对现实的不甘。
“缓”个冻梨进宫来
而比朱熹大百岁的北宋人庞元英确实吃到了冻梨,他在《文昌杂录》中写道:“余奉使北辽,至松子岭……压沙梨,冰冻不可食……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
有一年快到过年了,庞元英出使北辽,到松子岭一带公干。负责接待的北辽官员耶律筠拿出了几个梨,冻得根本没法吃。耶律取来了凉水,把梨泡了一会,然后把冰壳敲碎,梨也就正好吃了。
这也是关于冻梨制法、吃法的最早记录,而这种吃法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在东北地区,冻梨一般也仍是用凉水浸泡或者直接置于室温下化冻。民间将用凉水化冻的方法称为“缓”。由于冻梨果肉的冰点低于零度,所以在“缓”的过程中,冻梨表面会形成一层薄冰。等到完全化冻后,用汤匙敲碎即可食用,敲冰壳的过程也不失为吃冻梨时的一桩趣事。
而冻梨在清代时还是贡品。清代档案中曾记载,乾隆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奉天将军达尔当阿等差人送“野鸡、冻梨及榛子等”贡品到清宫过春节。
黑皮是冻梨的最高境界
有些南方人到了尔滨,看着黑黑的冻梨不敢下嘴,非得削了皮再吃。殊不知在冻梨的家乡,皮越黑说明冻梨的品质越好。
好好的梨,皮怎么会变黑呢?
冻藏过程中,冻梨的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与氧气结合,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发生酶促褐变,形成有色物质,这就是冻梨表皮为黑色的原因。
讲究的冻梨可不是把梨扔到雪里就完了,那也是天时地利缺一不可的。做冻梨的气温,太热不行,太冷也不好,昼夜温差很重要。
冻梨的过程是梨酸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以及糖分上升、石细胞减少、口感变软变糯的过程。只有操作合适的冻梨才能香甜软烂,如饮甘醪,而这种梨的皮就肯定黑透了。
南方的梨冻着不好吃
并非所有梨都适合冻着吃,历史上冻梨只出现在东北和西北甘肃一带,这固然是因为这俩地方够冷可以冰冻,也因为南方的梨冻着不好吃。
我国是梨的原产地之一,有着三千多年栽培历史,古人称梨为“果宗”,意思是所有水果的祖宗。从相关的文献看,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梨已成为我国一种受欢迎的水果。《诗经·召南》记载“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经·晨风》记载“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据古人考证,所谓甘棠、树檖,都是指的野梨。
中国的梨分秋子梨、白梨、沙梨、新疆梨和外来的西洋梨这几大系统,最适合做冻梨的是北方的秋子梨。
因为秋子梨酸度高,个头小,不脆嫩,皮又厚,而且必须后熟才能吃,即使改良到今天也不算梨中佳品,但这个特点非常适合冻着吃。经过后熟和冷冻,酸度会明显降低,而且皮肉正好软糯多汁,果糖经低温香甜猛增,弥补了秋子梨的短处。
华北的白梨经过千年改良,根本不用冰冻就好吃了;南方沙梨石细胞太多,冻着吃口感不行;新疆梨更是脆爽多汁,冻着吃就糟践了。
所以非“冻梨区”的小伙伴,不用尝试用冰箱冻梨,冻了也不好吃,还容易烂掉。
知多一点
古人对年龄的那些雅称
“冻梨”是古人对老人的一种称谓。相比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八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综合博物、央视、北京日报、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