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烟花持续千年的中国式浪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元日》,将古代新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说起过年,就绕不开烟花爆竹。近日,春节期间福州烟花爆竹燃放相关规定发布,明确市民可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和时间。

安全与环保是严格限制烟花爆竹燃放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烟花爆竹的限放,其实古已有之。

我国是烟花爆竹的故乡,经过千年的发展,烟花爆竹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通过“限燃”,引导人们科学适度燃放烟花爆竹,既尊重了民俗、民情,也兼顾了安全与环境保护。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烟花这一中国式浪漫的历史演变。

先秦时“爆竹”

真的是爆竹子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爆竹和烟火的故乡。而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爆”竹子哦!

关于爆竹,最早的记载起源于先秦。《周礼·春官》篇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燃烧竹子以“敬神驱邪”。

当时人们发现,把竹子投进火中燃烧时,因为竹子内空,烧到一定程度,竹节之间就会发出爆响,啪啪声不断,于是就燃烧竹子来祭祀,“爆竹”就此流传开来。

说起爆竹的起源,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里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xiāo)。以竹著火挂熚(bì),而山魈惊惮。”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吓跑山魈。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的年俗。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而是将硝、硫黄、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炮仗”。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纸张,便将炸药卷在纸里制成类似现在的鞭炮。不过,“爆竹”的叫法仍然一直沿用至今。

汉代“吐火”幻术

烟火的雏形

烟火一般认为是在爆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的烟火出现于何时,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但真正意义上的烟火应当出现于火药发明之后,这是毫无疑义的。

隋炀帝有诗曰:“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指的就是烟火,烟火在喷射的时候,像树枝般伸展出去。自从唐代诗人孟浩然形象地称之为“火树”以后,“火树”一词也成了烟花的代名词。

就烟花的渊源来说,汉代的百戏表演中已有“吞刀吐火”的节目,南北朝萧绮在录《拾遗记》时也引述《淮南子》说:“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含雷”描述的是爆竹的声音,“吐火”则描述了喷射的效果。这说明在汉代已经有了“吐火”的幻术,而这种“吐火”的幻术表演就是烟火的雏形。

“地老鼠”直闯座下

惊得太后花容失色

到了宋朝,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烟花爆竹广泛流行。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皇帝御驾宝津楼时,用烟花爆竹辅助唱戏的场景。

宋末元初,还出现了将单一爆竹连接在一起的鞭炮,以及危险性降低专供小孩子玩的“纸炮”。

唐宋以后,烟花爆竹驱邪避祟已经不再指驱赶具体的山鬼怪兽,更多的指抽象的坏运气、晦气等。人们希望在除夕等节日中燃放烟花爆竹,来驱散自己和家人身上的邪气,以保平安顺遂。

宋代烟火生产技术和花色品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起轮、走线、流星、地老鼠等。烟火在当时已成为民间的娱乐商品,市场上有烟火作坊专门销售。

宫廷中施放烟火的规模非常大,据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载,上元节夜在宫中一次就要施放烟火百余架。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述了民间和宫廷“放五色烟火”的情形。据说,宋理宗时,理宗和太后在庭中观看施放烟火,忽一“地老鼠”直闯入太后座下,哧哧的声响及耀眼的火花将太后吓得惊慌失措。

有花有蜂有百兽

明代烟花种类丰富

明代的烟火业发展极为迅速。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一书中对于烟火的科学配方已有记述。该书中列举了“金盏银台”“白牡丹”“松竹梅”“水瓶花”“紫葡萄”等二十二种烟火的配方。利用硝石(硝酸钾)、硫黄、木炭等材料的不同比例组合,使得混合物的燃烧速度、爆炸性能各有不同,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烟花。

波斯(今伊朗)商人阿克巴尔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所撰《中国纪行》第一章“去往中国之路”载有:“这个国家里老少都会做火药。烟火、爆竹是很普通的东西。”可见至少在明代,我国就已是烟花大国。

明代烟火的种类十分丰富,据沈榜《宛署杂记》记载:“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于地上者曰地老鼠……”《帝京岁时纪胜》中除去上述名目外,还介绍了“竹节花”“金盆捞月”“大梨花”“泥筒花”等烟火品种。《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等书中还谈到“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黄蜂出巢”“百兽吐火”等品种。

会潜水的兔子烟花

你见过吗?

明代不仅烟火的种类繁多,其施放方法也丰富多彩。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往往不再一个个地零星燃放,而进行扎架组合,将各种各样的花炮分组绑在木架上,再用火药线顺序连接起来,一经点燃,则连续放很长时间。其间出现各种颜色的灯火、流星等,且不时出现花鸟和亭台楼阁等景象,甚为壮观。正如《宛署杂记》中所说的那样,“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热,通宵为乐”。

明末马士英还特制了一架装有机关的烟火呈送给皇帝。据说点放之际,殿柱间竟有飞龙盘桓,一时传为神奇。

《如梦录》记述汴梁元宵节放烟火的情况时说:“烟火架上,安设极巧故事,纵放走线兔子,有火盔、火伞、火马、火盆、炮打襄阳、五龙取水、牌坊等名,花炮声震耳。两学宫前,俱有高照花灯、花炮、起火、水兔子入水穿波,随风赶人,有赛月明、高处响炮、九条龙取水、九转高升,各样奇巧。”所谓走线兔子是将一兔形烟火器悬挂在一条长线上,燃烧后在尾部喷火而沿线迅速奔走,当走线悬在水面上时,兔子可以潜入水中,再蹿出水面奔向线的另一端,又称为“水兔子入水穿波”。所谓“火马”等则是在漆塑兽形内装以烟火药剂,“移时,百口兽出火,纵横践踏”。烟火还与舞狮、龙灯等娱乐形式相结合,更为引人入胜。

烟花做成五颜六色

古人早有妙招

清代的烟火品种更加丰富,烟火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火戏略》一书,对烟花原料的提取、药剂的配合、燃放技巧等内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读。如书中“衣浆”部分,记载了掺入不同的材料,可呈现不同的火焰色彩:“棉花屑光则紫,铜青之光青,银硃之光红,铅粉之光白,雄精之光黄,松煤之光黑。”其中,“棉花屑”是指棉花衣硫液浆;“铜青”是指铜器表面的绿色物,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银硃”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雄精即雄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松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有了上述材料的掺入,才有了烟花的绚丽多彩。

明皇帝放烟花取乐

把皇宫都给烧了

烟花虽美,却也容易滋生危险,古代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失火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明代,皇家就曾因燃放烟花而引发了午门火灾和永寿宫大火。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北京皇宫整体尚未完工,明成祖朱棣在刚刚建成的午门城楼上观赏大型烟花鳌山(民间烟火的一种)。因鳌山搭建过高,距午门过近,燃放时忽来一阵大风,致使午门城楼被引燃,“有仓猝不及避而死者甚多”。这场北京皇宫的首次大火,在《明史·成祖本纪》记载为“十三年春正月……壬子,北京午门灾”。

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因燃放烟花引发了一场大火。当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嘉靖皇帝在寝殿的貂皮帐幕中燃放烟花取乐,不料将帐幕引燃。禁卫来不及救火,大火蔓延使整座永寿宫都被烧毁。

清廷入驻紫禁城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将燃放烟花的场所移至皇城之外,紫禁城也成了北京历史上第一个“禁放区”。

(综合齐鲁晚报、科技日报、正观新闻、北京日报、央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