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如何将长者食堂办得更好 代表支招

针对当前长者食堂经营痛点,福州市人大代表金晓敏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探索新模式,补短板强服务,稳步推进,将民生实事办得更好

鼓楼区汤边社区长者食堂里,老人在用餐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文/图

社区长者食堂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民生项目,在普及的过程中,长者食堂出现冷暖有别的景象(本报2023年12月28日A01报道)。在调研了解长乐区长者食堂现状的基础上,福州市人大代表金晓敏提出相关建议。

金晓敏认为,长者食堂在经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

首先,在提供助餐服务方面,事务琐碎,目前长者食堂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这与老年群体的各种精细化需求有较大差距。如有的长者行动不便,座椅需要扶手。在饮食需求上,很多长者身上都有一些病痛,如三高、痛风、老胃病等,医生往往要求老年人忌口或控制饮食等。

其次,长者食堂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运营机制应由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构成。地方政府主要在前期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企业等社会资源一次性或者偶然性赞助式投入,也只能解决临时问题,不能解决长久发展问题,最终还是要按市场机制,用市场“养活”长者食堂。建设方面仅以数量增长为着眼点,忽视乡镇之间总体发展及需求水平不平衡性,也加剧了个别地区食堂因客源不足、经营经验不足等难以为继。

对此,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主导,不能包干包办。长者食堂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但不能把政府主导变成政府包办。对于已经开始良性运作的标杆,可以考虑建立奖励机制予以兑现相关“红利”,同时交流推广经验,包括可以安排巡回现场观摩、讲解等。

第二,稳步推进,不能一哄而上。根据老年人群体经济状况、消费观念、区域差别等实际,社区长者食堂宜规划到位,调研充分,成熟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实现老城区和新区的社区长者食堂全覆盖。农村地区要以乡镇为规划单位,可以在农村幸福院嵌入互助式长者食堂,按照“成熟一个,建成一个”“建成一个,稳定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建设。

第三,补齐短板,加强服务培训。推动构建“区域性中心厨房+社区配送”的养老送餐服务体系,可利用社区闲置场所建立规模较大的中央食堂,集中制作老年餐食。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广实现定点膳食、配送到户,补齐老年人配餐送餐工作短板等。同时尽快建立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推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

第四,拓宽视野,探索联营模式。鼓励各地进行本土化探索、科学化尝试,如淄博“政府补贴+村集体+老人家庭”模式、福州鼓楼开元“长者食堂+学堂”的“1+N”模式(一个中心主力店+若干特色西餐点)等。还可与党建联盟单位协作,开展老年兴趣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缩短民生服务半径,实现优势互补,满足群众在“医、养、学、托、食、行、购、健、情”等方面需求。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