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婉怡/文 毛朝青/图 综合新华社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当这首熟悉的歌谣响起时,又是一年腊八至。今日迎来农历腊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这天的到来,意味着春节序幕正式拉开。
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一聊榕城腊月里那些特别的民俗。
北有“腊八”喝粥
榕有“拗九”送粥
腊八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民俗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作为腊月里第一个重要节日,腊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喝上一碗用五颜六色的“腊八米”熬制的腊八粥,就成了民间最传统的习俗之一。受佛教文化影响,腊八粥也称“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寓意逐疫迎春、祈福增寿。
在旧时,福州的百姓是不过腊八节的,只有寺庙中有大规模的施舍腊八粥活动。而在福州,说起喝粥的节日,最先想起的便是“拗九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后九节”。
闽都文化志愿者方杰介绍,福州会在“拗九节”这一天为父母和尊长者送上“拗九粥”,表达孝敬之心。
2020年11月,福州拗九节习俗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月上榜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腊月拉开
榕城新年序幕
方杰告诉记者,按照福州的老习俗,从进入腊月,春节就拉开了序幕,也就是福州人常说的“年兜了”(意思就是年关近了)。这天过后,老福州人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筅堂(即大扫除)、洗荡、尾牙、祭灶、谢年、分年、送年……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到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后,更是进入热闹、忙碌的过年节奏。
福州人在年终岁末较为重视的一个传统习俗——筅堂,它不仅有卫生大扫除之意,还有辞旧迎新、扫除晦气的意思。在旧时,筅堂一般是在腊月初一开始,老福州人会把屋子里和天花板上的灰尘、蜘蛛网等污垢清理干净,特别是门楣,在擦洗干净之后,再贴上新春联。如今,福州人通常在腊月十五后才开始打扫屋宇房舍。
而腊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是商家们的“专属”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即为“奖金”。
在除夕之前,老福州人还有亲友间互赠年礼的习俗——“送年”。特别是女儿出嫁后的第二年起,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一甑糖粿、一只猪蹄、一双红鲢鱼和福橘,不仅象征着年年高升、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好寓意,还表达了女儿女婿孝顺父母、祝愿父母健康长寿的美好心愿。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如今人们大多以红包表达心意。
不同人群喝腊八粥
有不同的门道
福州才女、作家冰心曾在其作品《腊八粥》中写道:“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腊八粥虽好,不同人群喝腊八粥其实也有门道。
腊八粥食材丰富,但缺少优质动物蛋白和蔬菜,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陈慧云提醒,可以在食用时搭配一些鸡蛋、瘦肉及青菜,同时熬煮腊八粥时,不要加碱会更加营养,可以防止食材中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被破坏。
不同体质的人群在选择食材时也有不同的讲究。高血糖人群,不宜加糖,食材可以选择燕麦、荞麦、黑豆等富含膳食纤维、碳水低的食物,尽量不选择桂圆干、红枣等含糖多的食物,同时避免长时间熬煮,另外要控制食用量,避免血糖波动。
消化不良、脾胃功能差的人群,粗粮杂豆类食材应当减少,可以放入小块的山药、莲子等健脾胃的食物,并增加熬煮时间,将食材煮软烂,避免出现胃胀等不适。
肾功能不全人群,多样的食材含有较多的植物蛋白、磷、嘌呤等,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宜过量使用。
肥胖、减重人群不要加糖,减少糯米比例,增加芸豆、红豆等杂豆,同时要注意食用量。
高血脂和脂肪肝人群煮粥时要少放花生、桂圆、红枣等高糖高脂食材,可以选择荞麦、燕麦、黄豆等。
□知多一点
“报信”的腊八粥
传说和朱元璋有关
N新华
腊八是农历大年的起点,民间说“报信儿的腊八粥”。人们从腊八开始就为新年的到来进行物资备办与环境清洁,同时也以聚欢、慰问等方式温暖人情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腊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吃腊八粥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在民间,有不少腊八粥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佛教中的“牧女献乳糜”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腊八节这天吃了牧羊姑娘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八节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并煮粥供佛,施粥惠众。所以“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
另有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饥饿难耐,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混在一起合煮一锅粥食用,民间认为食用这种粥可以带来好运,所以演变成俗。也有分析说,腊八与冬至日期相近,中国古代冬至有以赤豆粥祭神习俗,腊八节吃粥很可能与此有关。
萧放表示,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很难确考,但从文献记载看,隋唐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腊八粥的记载,宋朝之后却屡见于史籍,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时期腊八节,无论寺院、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如今,每到腊八节,常有寺院施粥,如杭州灵隐寺每年都给养老院馈送腊八粥,让传统节日充满了爱的温情。
“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一碗寓意着圆满富足、吉祥健康、万事周全的腊八粥不仅驱走了寒意,更蕴含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