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台江苍霞 藏着“孙悟空粉丝团”

台江苍霞的清泉庵供奉着“孙黑白三圣爷”神像

“齐天大圣”的游神队伍 (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清泉庵里的齐天大圣石像

福州紫竹岩齐天洞府屏山祖殿明代神猴石雕像 (福建日报/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梁展豪 文/图

近日,福州台江苍霞公园附近一家宫庙的巨大石像引起不少网友热议:端坐莲台双手结印,眼放金光,赫然是童年记忆中的“偶像”齐天大圣。若怕认错了“猴”,近前再作确认,一旁庙宇的门楣明明白白写着“玉封齐天府”,的确供奉着“齐天大圣”。

爱拜神的福建人竟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不放过?昨日,海都记者来到苍霞供奉“齐天大圣”的宫庙,了解“孙悟空福建粉丝团”。

沿江而下的“漂流佛” 成苍霞信众“保护神”

牌挂“齐天府”,但此间宫庙的正式名称为“霞江清泉庵”。石刻铭文显示,清泉庵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庵前就是古老的米打道(今名“美打道”)码头。明末清初,这里是通往闽江上下游的重要航道,当时福州城的粮食都是从浦城、顺昌、邵武、南平等地由水路运抵福州,从此处上岸,经加工再分散各地。沿江江岸古来航运码头密布,居民密集,车水马龙。

记者扣响紧闭的庙门,宫庙管委会主任唐金龙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据唐金龙介绍,清泉庵的“齐天大圣”属于“漂流佛”。何谓“漂流佛”?当地传说,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初五,上路(闽北)山洪暴发,加上阴雨连绵,闽江猛涨,福州被淹,达五天五夜之久,连万寿桥桥墩都被冲垮。当时苍霞洲岸边住有水上船民,见上游漂下一神龛,停在岸边,乡人用竹篙拨开让它漂走,可几次拨开,其又几次旋转回流原处,乡人甚感神奇,便将神龛拾起抬到岸上一株大榕树上供奉,发现龛内有“孙黑白三圣爷”字样,于是乡民焚香朝拜。嗣后,信士日众,乡民、船民、搬运工等集资建庙塑像,即有了清泉庵。而“孙黑白三圣爷”便是如今庙中供奉的“孙大圣”与左右护持的“黑大圣”及“白大圣”。历经百年修葺扩建,这里的“孙大圣”已经成了苍霞洲米达道一带乡民水陆交通、商贸行旅的保护神。2013年,信众集资,在清泉庵大殿西侧塑起一尊高7.47米、重达百吨的石像。

唐金龙祖上便是苍霞一带的水上船民,家中父祖三代虔信齐天大圣。但他说,苍霞一带居民的民俗信仰十分丰富,不仅有齐天大圣,也有陈文龙尚书、临水夫人陈靖姑等,甚至一家人拜的神都不一样。“福建人不养‘闲神’,谁能护佑百姓,我们就拜谁。”他笑着说。

福建的“齐天大圣” 是《西游记》的蓝本

清泉庵的“齐天大圣”虽是“漂流神”,却不是沿江漂流的“无源之水”。闽江上游的闽北顺昌,是大圣信俗文化的发祥地,被海内外大圣信众共同尊拜为“大圣祖地”。

据资料显示,顺昌周边多山林,为猿猴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顺昌特殊的自然地貌和传统文化习俗之下,人们渐渐形成了灵猴崇拜的观念。由于几次中原人士入闽,顺昌的原始崇猴习俗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通天大圣”信俗。

经过岁月洗礼,灵猴崇拜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南宋时期,闽北成为全国通俗小说雕版刻印中心,印制发行了大量的评话、戏曲通俗本。顺昌大圣信俗中的神猴形象逐渐被刻印故事家所吸纳、采用和改造,并运用故事加工手法,使之广泛流传。据专家考证,朱鼎臣本《西游记》(即《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致和本《西游记传》(即《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均以此信俗为基础。之后,“通天大圣”又演化发展出了“齐天大圣”。“齐天大圣”神通更为广大,更是为人民所喜爱。

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顺昌境内登记在册的大圣文化历史遗存达120余处,登记在册有“通天大圣”祭坛66处,“通天大圣”祭坛遗址18处,庙宇9处。全县还有72处以“通天”为地名。

唐金龙表示,虽然清泉庵信仰的“齐天大圣”是来自“漂流佛”,但是追根溯源与顺昌一带的信仰是相似的,清泉庵的信众也会定期到顺昌进行交流,一同将这一神奇而有趣的信俗文化传承下去。

□知多一点

福州也有

本土猴神“丹霞大圣”

N据福建日报

福州地区的民间猴神信仰早已有之。南宋洪迈《夷坚志·福州猴王神记》已详细叙述永泰能仁寺的猴王传说。此外,《三山志》《五杂俎》《榕荫新检》《竹间续话》等宋元以来的一些古籍方志对福州“宿猿洞”的蓄猿传说都有所记载。成书于清乾嘉之际的福州民间长篇传奇小说《闽都别记》,就依据“宿猿洞”猴王传说进行一番整理加工,塑造出了福州本土猴神“丹霞大圣”。在《闽都别记》中,陈靖姑降伏了千年红毛猴精作为部将,是为“乌石山宿猿洞之丹霞大圣”。在现今不少主祀临水夫人陈靖姑的宫庙中,都能见到丹霞大圣的身影,如古田临水宫祖殿,福州鼓楼七星井临水宫、仓山龙潭角祈雨殿、晋安宝溪境等。

除了福州本土猴神丹霞大圣外,齐天大圣至迟在清代也受到福州等地民众的崇祀。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联合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2023年6、7月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在闽侯的銮浦圣王庙、溪坂齐天府和万安北境圣王宫等祭祀齐天大圣的宫庙中,还分别保存着清咸丰及道光年间雕刻的“齐天府”香炉、石柱及匾额等民俗文物。

大约在明清时期,福州等地的大圣信仰,存在着丹霞大圣与齐天大圣信仰相互交替的现象,其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互相吸纳、和谐共处的民间信仰形态,这主要表现在“神班系统”的交集中。如紫竹岩齐天洞府屏山祖殿及其分炉的廨院,都是主供齐天大圣,左右两侧则分别配祀黑大圣、白大圣、丹霞大圣和赤大圣。

福建中部多丘陵,西北群山连绵,山高林密。唐宋前后,闽西北等地草莱初辟,人烟稀少,各种野兽出没其间。

由于猴患为烈,民间逐渐对其产生敬畏心理,继而产生原始的崇猴习俗。宋代古籍《夷坚志》曾对永福县(今永泰县)民间流传的崇猴习俗有一段生动的记述:“福州永福县能仁寺护山林神乃生缚猕猴,以泥裹塑,谓之猴王。岁月滋久,遂为居民妖祟。”宋元以来,福建各地民间相继流传崇猴习俗,南平、福州、宁德、莆田、泉州等地的大小猴神庙香火旺盛。

几百年来,由于佛道文化以及吴承恩《西游记》的巨大影响,猴神信仰在福建各地逐渐演变为大圣信仰,并流传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地,其影响力至今不衰。2011年,“齐天大圣信俗”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遗”名录,成为福建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