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才是干饭人

电视剧《繁花》热播,胡歌扮演的阿宝带火了“宝总泡饭”。剧中宝总每次在黄河路谈完生意,总要回到“夜东京”吃上老板娘玲子做的一碗泡饭。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吃”向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吃大米的历史相当悠久,而泡饭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古人“干饭”那些事。

先秦时期

最上档次的是“蒸饭”

中国人吃米饭始于何时?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上,曾考古发现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

那么,早期中国人对米的吃法和现在一样吗?差不多。普通人多吃米粥,最上档次的米饭应该是“蒸饭”。但古人早期的蒸饭做法与今天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锅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时再捞出来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这种蒸饭在先秦时很流行,《诗经·大雅》中的《泂(jiǒng)酌》一诗,开头就描写了人们做蒸饭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chì fēn)。”意思是,远远地取那活水,那儿舀,这儿倒,蒸米饭真是好。诗中的“餴”,就是蒸饭的方法。这样的米蒸成饭后,米粒胀大,饭粒之间不粘,一粒是一粒。

上古食俗只说蒸饭,不提煮饭。秦代以后有了铁釜,出现了煮饭,汉代又出现了新词“炊饭”。

水泡干饭

古人也有“方便饭”

秦汉时期,人们喜欢吃的已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区别于粥的干饭不一样,是一种晒干没水分的真正干饭。秦汉时期的干饭又称为“糒(bèi)”。《说文解字》称:“糒,干也。”《释名·释饮食》说得更具体:“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的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所以,古人才是“干饭”人。

如果是米与大豆一起制作出来的干饭,称为“糗”。因为糗与糒两种食物形态差不多,往往并称为“糗糒”。

干饭做好后一般放在陶罐一类盛器中,随食随取。干饭易于长期保存,携带和吃起来都很方便,实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方便饭”。干饭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出门远行,行军打仗,干饭都是必备之物。

饭太干,要喝水,泡饭就此闪亮登场了。水泡干饭,古人也叫作“飧(sūn)”。唐初孔颖达解释说:“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

泡饭有种励志吃法

“泡饭”一词频繁出现在宋代。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其士人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赍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

宋高宗之时有位大臣叫刘岑,字季高,官至侍郎。《贵耳集》载,刘岑没发迹之前家里很穷,天天吃泡饭。刘岑吃泡饭,发明了一种励志吃法,“用选官图为下饭,饥时以水沃饭,一掷举一匙,如此苦淡”(升官图最早出现在唐代,宋时称“选官图”。玩法是在画有百官进退的图上,用骰子掷采,依采大小,进选官职)。

唐僧、贾宝玉都吃泡饭

明清小说中,吃泡饭的例子也有不少。

唐僧取经,常吃泡饭。《西游记》第五十七回,也就是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唐僧赶走了孙悟空,猪八戒只好和沙僧来商议化斋饭的事。他们来到一位老婆子家,“那妈妈……留他们坐了,却烧了一確热茶,递与沙僧泡饭。沙僧即将冷饭泡了,递与师父。”

《红楼梦》中数次写到贾宝玉喜欢茶泡饭。第六十二回中,宝玉还跟着芳官蹭过一碗泡饭,用“虾丸鸡皮汤”泡“绿畦香稻粳米饭”。

吃泡饭时,清代文学家李渔也不满足于寻常的米饭,一定要让米饭散发出花香来。“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碗”,饭刚熟的时候,浇上花露闷一会拌匀。花露一定要用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之一,因为这三种花的香气与米的香气比较相像,不易分辨,一定要让宾客“诧为异种而讯之”。

樱桃+米饭

什么神仙吃法

李渔用花露泡饭,而爱吃樱桃的唐代人,则用樱桃拌饭。

《唐国史补》记载,贞元年间有个叫李直方的小伙子,曾经做过一个类似于科举排名的水果名单,樱桃排名第三,属于鼎甲之列。

在唐代宫廷中,每逢初夏时节,皇帝常常叫上大臣们游园品鲜,刚好樱桃熟了,他们难掩激动之情,都顾不上用手摘了,直接一口咬下来。《唐语林》中说:“明皇紫宸殿樱桃熟,命百官口摘之。”

除了像现在一样,直接吃樱桃,唐代人还发明了许多关于樱桃的“神仙料理”。其中,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里,就提到了一种“樱桃饆饠(bì luó)”。有人说“饆饠”是饼的一种,也有人说是将米饭与肉类或蔬果拌和煮成的饭,类似于今天的八宝饭、手抓饭。樱桃饆饠,唐代人的樱桃加米饭会是什么味道呢?

勺子拴腰带上

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古人不仅吃得很精致,餐具也很讲究。4000年前的一处墓葬遗址中,曾出土了用骨头做的餐勺,位于墓葬人的腰部位置,几乎“人手一件”。

更有趣的是,每个勺子的尾部都有一个系绳的穿孔,使勺子可以随身携带。古人将勺子拴在腰带上,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除了骨勺外,筷子也有7000多年的历史。殷墟出土的6支青铜筷,甚至可以接柄使用。今天我们餐桌上出现的物件,古人在几千年前已经想到并使用。

□冷知识

一日三餐

唐朝时才形成

现代人一般讲究一日三餐,而早期的餐制是一日两餐。

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古时人们把一昼夜分成八个时段,分别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zè)、小食、小采、夕。

其中,“旦”是起床时间,“夕”是睡觉时间,而“大食”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段。

有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4点。

后来,古人又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十二时辰”。这时候的古人依旧是一日两餐。

这种从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一直到唐朝时才发生了变化。

唐朝时,一些士人和富裕阶层,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加了一顿点心。这就是午饭的雏形,不过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有学者认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经普及。再加上宋朝夜市发达,一些宋朝人晚上还可以吃夜宵。

“稻田试验”的鼻祖

是爱学习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好学的帝王之一。他可以同传教士,每天三四个小时关在房间,熟悉各类精密仪器,共同钻研各门学科的知识。

康熙还在皇家禁苑之中,开辟了水稻试验田。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夏天,“试验田”里的一株特别的稻秧吸引了康熙的目光,它远远高出其他的稻秧,并且在其他稻秧还在抽穗的六月,它已经籽粒饱满。“基因突变”的优质稻米,经过培养与传播,在之后的日子里造福了许多人。

古代城墙用米做的?

糯米黏合剂很牢固

你知道吗,米在古代还能修建城墙。

在古代,没有水泥和混凝土,但人们仍然能修建起坚固异常的城墙,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小米粥,但这种小米粥用的是糯小米。

小米和糯小米的区别在于,小米不黏,糯小米口感较黏。糯小米含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在加热过程中,会变得很黏稠。也就是说,蒸煮后,淀粉分子“无组织无纪律”,成为一滩“烂泥”。如果把这种熬好的糯小米粥与沙子、石灰等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特殊的黏浆。这种浆是非常好的黏合剂,能够把巨大的城砖黏合在一起,并且能经受炮火的轰击,堪称古代的水泥。

除了糯小米之外,糯米也曾是建筑业的一分子。北京故宫、明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钱塘江海塘等工程建造中,都使用了糯米汁液与三合土(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调拌而成的灰浆,堪称我国古代的“有机水泥”。

(综合北京晚报、央视科教、中国食品报,部分内容摘自《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