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了一辆纯电动汽车,最近要给车续保时,之前投保的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称因为在车险系统评分中得分过高,为高风险,因此被拒保。过去一年间我的车都没出过险,怎么突然就被判定为风险系数高了?”江苏淮安的钱女士感到莫名其妙。最终,钱女士只能多花2000元购买了座位险,这才让自己的车顺利投保。无独有偶,北京车主王先生也称,前不久购买了一辆油电混动汽车,投保时遭某保险公司拒保,后来在4S店帮助下换了家保险公司才投保成功。
为什么新能源车频频遭遇拒保问题?保险公司拒保是否违法?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热背景下,保险相关业务是否需要完善?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车主:保险报价比第一年涨了3000多元
与钱女士一样,北京昌平的张先生遭遇了相同经历。2023年1月入手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他,在当年年底咨询续保问题时却被告知,保险报价1万多元,比第一年的报价直接涨了3000多元。
“我是通过4S店工作人员联系的保险公司,因为无法接受如此离谱的涨价,我让工作人员帮我查了一下其他保险公司的报价,结果他告诉我其他公司都是拒保状态。但到底为什么大幅度涨价,又为什么拒保,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明确说明理由。”张先生说,他还专门打过保险公司的官方电话,试图问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客服一问三不知,只说系统里就是那么显示的,他们也查不到原因是什么。”
后来张先生托4S店工作人员多方打听,才得知最开始的保险公司因张先生行车里程数过高,系统判定其车辆存在开网约车的风险,所以大幅度上涨了保费。最后,张先生放弃了以高价在该保险公司续保,而是选择了一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小保险公司。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索维华也告诉记者,交强险不得拒绝承保,但商业险可以拒保。不过,保险公司如果在与车主洽谈商业险业务过程中,以“亏损严重”“要求附带购买其他险种”等为由拒保,或在事先未说明的情况下,大幅度上涨保费,要在缔约前向客户明确履行告知义务。
保险公司:系统一旦拒保,线下保费系数肯定要高一些
近日,记者以“新能源汽车 拒保”为关键词在多个社交平台进行检索发现,有相关经历的新能源车主不在少数。从车主的经历分享中可以了解到,被拒保的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车辆被系统判定风险过高而直接拒保;二是车辆出险率高,有些公司拒保,有些公司则是大幅度上涨了保费;三是相关车型、品牌被保险公司划为“管控车型”。
新能源汽车投保难根源何在?为此,记者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客服。根据反馈,保险公司一致认为保险方不会无理由拒保,主要的矛盾点在于商业险方面车主对保险公司的报价不认可。
“如果是系统判定该车辆风险过高,那可能该车辆条件不符合公司承保标准,或者车主隐瞒了车辆存在网约车业务的信息。”一名保险公司客服举例说,如果行车里程数超过一定标准(每年约2万公里)或某款车型出险率高,经系统评分过高也可能会直接拒保。系统一旦拒保,在整个线上申请环节就无法更改了,但有时车主可以通过线下人工柜台办理,只是保费系数肯定要高一些。
河北一名汽车保险业内人士丛先生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拒保情况确实时有发生,导致保险公司作出拒保决定的可能因素包括:车辆违章过多、车主出险率高、车主年龄偏低、车辆品牌故障率高等。
多名保险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所谓的新能源车拒保或续保难的问题,可能还是大家在风险偏好上的一些问题。交强险是强制性的,在商业险上多是车主在询价过程中对保险公司的报价不认可,从而认为保险公司在车险投保中设置了障碍。但保险公司是基于精算模型来对风险进行判断,从而给出与车辆相匹配的报价,一些车主未必能完全理解。对于一些不符合保险公司风险偏好的车主,出于风控考虑会被采取例如涨价等措施,同时也建议他们多向其他市场主体询价,多做对比。
据索维华介绍,保险公司之所以不愿承保一些新能源车,原因在于新能源车保险业务的加入,打破了传统的车险体系,直接导致承保利润下滑。新能源车的构造决定了其维修成本也即理赔成本过高,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压铸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且车身预装各类传感装置;新能源车车型更新换代快,一些车型销量偏少,导致零配件难以量产。这些都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根据中国银保信数据,家用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的损毁率是燃油车发动机事故率的3倍。
部门出手:
不得对新能源车
“一刀切”限制承保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近日向各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各有关财产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五点要求。
《通知》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各财险公司要高度重视新能源车险承保服务工作,深刻认识新能源车险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为新能源车提供保险服务,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在承保方面,《通知》重申,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各财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做好新能源车的交强险承保服务,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交强险,不得在签订交强险合同时要求投保人签订商业保险合同或提出其他附加条件。
《通知》指出,要全面排查整改,取消不合理承保限制。各财险公司要对系统内新能源车险承保政策和考核指标开展全面排查,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调整对新能源车险设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标。
专家:
制定统一规范优化险种
多方合力改善电车投保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韩晓娟看来,新能源汽车的投保问题应该跟上,需要立法层面、有关部门、保险行业、车主等多方合力进一步改善。
韩晓娟说,想要改善新能源汽车投保问题,要区分新能源汽车的交强险和商业险。对于交强险来说,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保险公司应当提升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开展业务;要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渠道,方便车主和车辆管理人在遇到保险公司拒保、要求附带购买其他险种等问题时进行投诉;媒体加强针对性宣传,提升车主和车辆管理人的法律意识。
对于商业险来说,韩晓娟建议,立法层面应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2021版征求意见稿)》,在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等方面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予以优化。
索维华建议,政府应针对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保险产品开发、定价、理赔等方面制定统一规范,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险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其发展新能源汽车险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有关部门应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现象组织深入调研,研究制订解决对策方案,为政府出台政策和法规建言献策,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投诉举报问题。
(综合法治日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