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悦瑶
昨日是腊月二十,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腊月二十之后,福州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这几天,福州街头已挂上了大红灯笼,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又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
对福州人来说,过年也称为“做年”。福州的过年习俗丰富多彩而又独特,这些习俗也是福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你知道老福州传统“做年”持续多久吗?福州人在过年期间都会吃些什么?近期在网络平台频频出现的“游神”,又有怎样有趣的故事?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走访。
年·习俗
从“筅堂”到“祭灶” 腊月里来年味浓
不同于普通话的“过年”,福州的年是“做”出来的,福州传统的“做年”一般认为分为四个阶段,从腊月初一“筅堂”开始,到“祭灶”,经除夕、正月新年,至“拗九节”结束。
福州民俗专家、摄影家林聪生告诉记者,每年腊月,福州人就进入过年程序了,腊月初一,福州人在家里大扫除,称为“筅堂”,把晦气清理出去,迎接新年。腊月十六,称为“尾牙”。在过去,每到这一天,各商家行号会祭祀土地公,并用祭祀的食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这种习俗也延续至今,如今一些公司和企业年末举办各种年会、聚餐等,也有“做尾牙”的缘故。腊月二十为“封印”日子。在古代,官府工作人员在这一天将官印封存起来,开始放假、不理政务了,故得此名。
腊月二十之后,福州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包括杀猪、宰(鸡)鸭、卤货、糟鱼、做斋等,还要炊红糖粿、白糖粿、肉丸、菜头粿等迎春四味食品,迎接将到来的年。
出嫁的女儿会在腊月二十到二十四这段时间里,往娘家送年货,称为“送年”。此时娘家备好“年糖年饼”“花花面壳”交给女儿女婿带回送给外孙、外孙女。这也是腊月二十四“祭灶”要用的物品。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这段时间,每家每户都要“分年”祭天地,感谢天地一整年给家里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祈求明年能够更好,这段时间福州城内年的味道最浓。
除夕的前一天,是福州人“做小岁”的日子。林聪生说,在这一点上,福州与北方不同,北方做“小年”,而福州是做“小岁”。“做小岁”这一天,旧时福州在外工作的人都会悉数回到家。在大家族里要开“家庭会议”,协调家族中重大事务、调解家庭矛盾,这样到了第二天除夕过年时,大家都没有矛盾了,能开开心心地过年。
在除夕夜,福州人要“守岁”,放烟花爆竹。林聪生提到,在过去,福州人会用竹木叠成一个井字形的架子,放在院子里燃烧并不断往火堆撒盐,火堆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称“烧火炮”。这时,小孩们戴上“花花面壳”,大人给压岁钱,目的是驱除邪气。
办春酒会亲友
正月里来看花灯
大年初一,福州人一般不出门,在家中“守财”,到初二才开始陆续出门拜年。正月初二、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办春酒会亲”;到了正月初四,各店铺放鞭炮接神、开假做生意;初五,学子需要“上斋门”,到私塾报名,拜孔子、拜先生。
从正月初二、初三开始,旧时在台江电影院、南后街、观音井附近的街面上,陆续有人摆花灯出售,到正月初八,花灯已经进入鼎盛阶段,故有“元宵但看初八灯”的说法。
正月二十九日,也是福州的特色节日,叫“拗九节”,又称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拗九粥”祭祖后,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给自己的父母亲或长辈。若父母或长辈岁数含有“九”的,要给他们“送九”,即送太平面、蛋、猪蹄或鸡等食物,让父母亲或长辈平安“过九”。至此,福州人过年算是结束了。
年·美食
喝“青红”吃“三粿” 卷个春饼财到福到
除了传统的鸡鸭鱼肉之外,福州人过年还会吃特色美食。据林聪生介绍,福州人大年初一第一餐需要吃加了鸭蛋的线面,称为“平安面”,办春酒的第一道菜则是春饼。记者了解到,春饼是用面粉做的薄皮,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讲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
另据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福州人过年会喝特色传统黄酒“青红酒”,吃“三粿”,即“年糕”“菜头粿”“肉丸”,独具福州特色。
年·压岁
平平安安度一岁
过年,孩子们最盼的就是压岁钱。据民俗专家郑子端介绍,祟是传说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熟睡的孩子,传说有人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以此吓退祟,因此得名“压祟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在福州地区,拜年给红包大部分是在大年初四前,一般亲戚晚辈来家里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红包,还有橘子,代表吉利的意思。如果是第一年的新婚夫妇来拜年,还要煮上一碗热腾腾的肉燕汤,祝愿他们平平安安。”郑子端说,过年发红包的风俗源远流长,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之情,是送给孩子的护身符,希望能保佑平安,逢凶化吉;同时晚辈给长辈红包表达敬重之心,希望长辈可以健康长寿,这都是福州人的心意和祝福。
年·游神
最帅的“神仙” 聚起全村最靓的仔
近几年,福州“游神”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出圈,记者打开某平台搜索“游神”,一条4.2万人次点赞的视频下方,有网友感叹“福建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四方步的神仙很帅气”等。
福州的神明众多,在游神活动中,每个村落习俗都不尽相同,大约是从正月十三左右开始,到“拗九节”前结束。林聪生介绍,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正月十五游神“临水娘娘”陈靖姑,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2008年,陈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住福州城门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村每年的游神定于正月十一,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顺利。郑先生表示,游神活动对年轻一辈来说,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游神本身,在游神当天,全村的人都需要回村,是难得的相聚机会。“很多人都已经不住在村子里,但到了这一天,大家都会回到村子里,欢聚一堂。例如胪雷村,目前已经拆迁大半,到了游神时,村民还是会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活动。”
郑先生认为,游神已经成为老人的牵挂,年轻人的羁绊,是两代人的连接,有着传承、相聚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