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影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蔗里飘出甜甜年味

甘蔗被整齐地堆放在田地里

蔗农用铲子挖起甘蔗

年近七旬的刘阿姨,一口气能扛起近90斤的甘蔗

塔礁洲甘蔗林一片生机勃勃

丰收的幸福写在朴实的脸上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毛朝青/图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明日就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是福州人“祭灶”的日子。在老福州人的传统里,甘蔗是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而此时也是甘蔗丰收的季节,终日在田里辛勤忙碌的蔗农,撑起了福州第一场年味的快乐。

福州人祭灶必备,甘蔗销售火爆

《福州风俗竹枝词》载:“十二月廿四夜,人家备素菜,祭于灶神,如灶糖灶饼、菠菱菜、荸荠、豆腐、甘蔗、花生、福橘之类,佐以清酒,亦醉司命也。”

祭灶是福州传统节俗。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的“观察员”,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人们把这位决定一家祸福的灶神,尊奉为“一家之主”,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等。祭灶,就是为灶君饯行。

福州人祭灶的供品,除了让灶王爷“美言”的灶糖灶饼,甘蔗也是必备的,这也带火了年前福州市场上甘蔗的销量。在福州龙祥岛的渔耕风情街,蔗农们排开大把的甘蔗沿街叫卖,大根的一根8元,小根的5元,还有一种青皮的价格为10元/根。“快过节了,这几天甘蔗销量很好,一天可以卖出几百根。”一名在路边摆摊的阿姨告诉记者,不少批发商会成捆地批发去卖。

俗话说“冬吃甘蔗赛人参”,过年期间是甘蔗销售的旺季,如果甘蔗能分三六九等,龙祥岛的甘蔗绝对排得进前列。岛上的泥土由江里的淤泥冲积而来,土质松软且富有营养,加上水分充足,让这里的甘蔗具有口感松脆、糖分很高的特点。

每年冬至到次年的元宵节前后,龙祥岛的甘蔗都供不应求。在塔礁湿地的江中村,褐色的甘蔗顶着大片碧绿的叶子摇曳在田垄间,不时有满载着甘蔗的电动小三轮晃晃悠悠地从中驶过。竖长的金属铲子被蔗农沾满黄土的脚踩进泥土,一下、两下,再轻轻一撬,一根根细长的甘蔗被挖起后,整整齐齐地排放在一旁的空地上,再一捆捆牢牢地扎起来,扛在一双双或宽厚或瘦小的肩膀上,放进停放在田间小路上的小三轮。

穿着花衬衫的村民刘阿姨已经年近七十,个子不高,身板看着也瘦小,却能一口气扛起两大捆约90斤的甘蔗,实在是令人惊叹。

浸透汗水的甘蔗

寄托“节节高”美好愿望

相关资料显示,江中村甘蔗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一亩地平均年产值在2万元左右。甘蔗收成的季节,正是农历十一、十二月快过年的时候,因此蔗农们都会加班采收,凌晨两三点就得下地挖甘蔗,傍晚五点才收工回家。

刘阿姨给我们算了笔账,一亩地大约可生长3000多根甘蔗,扣除化肥、地租等成本,好的时候,一亩甘蔗能有万把块的净利润,不好的时候就只有几千块。因此,平时他们也在地里种些菜来贴补家用,“单论种甘蔗来说,其实忙碌终年,并不会赚很多钱”。一位蔗农指了指另一块甘蔗基本采收完毕的田地说道:“喏,你看,新一年的甘蔗又种下去了。”

而新一年的希望,也被寄托在福州人祭灶的仪式里。

民间传说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神,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王爷上天后,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十分同情他。第二年,他便中了状元。如今福州人延续了用带头的甘蔗祭灶,寓意吉利和“节节高”。

希望自己的劳动更有价值,收入节节高升,是所有劳作终年的人们的愿望。供上一根甘蔗,希望灶公上天把人们今年的辛苦告诉玉帝,让书生得中状元,也让辛勤劳动一年的福州人,有所愿,必有所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