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毛朝青/图
福州方言“橘”“吉”同音,福州民谣唱及“十二月橘子赶过年”,黄澄澄的橘子不迟不早,恰好在春节之前成熟上市,福州人更乐意以之送福,馈亲赠友。
春节将至,记者前往闽侯县荆溪镇埔前村笠里自然村,寻访甘甜的橘与橘农的故事。
四年起早贪黑,橘子带来致富路
车开上窄窄的山路,转过一道山脚,碧绿的菜畦与雪白的大棚后面,是一片一片翠绿的果树。“你们来得有点晚了,很多果子都被大家采完啦!”果农老张背着双手,望着蔓延到山坡上的果园,憨厚而满足。
今年果园的橘子收成很好,前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摘。“今年收成大概有七八万元吧,刨除成本净赚也有四五万。”老张做过线面,也种过菜,4年前,他和家人将山坡上的10亩地开辟成了果园,以一棵20元的价格从广西买进优质的果树苗,种下了两千多棵砂糖橘。
“山脚的气候条件好,不会太冷,适合种橘子。”老张说,橘子特别怕霜打,一旦遭遇霜冻,果农就会颗粒无收。前一阵,福州遇上低温雨雪天气,他们专门买来巨大的布,把橘子树遮盖起来。“果树种植成活之后就只要管理,相对而言会比种菜轻松一些。”但老张依然精心侍弄,为了保持橘子的原生态,尽量不打农药,买来农家肥,一点一点地给果树剪枝、捉虫。
气候适宜,品种优良,让张叔叔的砂糖橘颜色艳丽,味道甘甜,很快在周围打响了名声,大家都来他的果园里买橘子。
云南儿媳在闽侯
勤手让日子越过越好
但是果树的生长周期较一般的农作物长,头两年,张家每年投入两三万元与无数心血种植、养护,到了第三年才开始挂果赚钱,且只有年前这一两个月的收成期。因此,除了家中的果园,平日里,张叔叔的儿子、儿媳还要到县城里上班,贴补家用。
儿媳陇青群,这个“80后”彝族姑娘从遥远的云南嫁到福州,通过一点一点地翻书自学,支撑起张家一整片果园。“家里穷,高中没有毕业就出来闯社会了。”陇青群在上海打过工,嫁来张家后,帮着家里种过菜、养过猪、开过店,“就是要多做,多学,靠自己赚钱。”
果树的营养不能过剩,否则就会影响挂果。在橘子花期已过、果实尚青的时节,陇青群趴在地上,一棵一棵地为果树环割保果,时常戴着头灯忙到深夜。十一岁的小儿子心疼妈妈,也帮着妈妈一起做事,虽然经常下手不稳,反割伤了树,但是谈起儿子,陇青群的眼里满满的都是笑意,“再难再苦,看见儿子,我就有继续面对生活的动力。”
橘子收获了,年味儿浓了,外出的游子们也陆陆续续归家了。“离娘家这么远,会想家吗?多久回一次云南?”和记者谈起家乡的话题,陇青群欲言又止,逐渐红了眼眶,她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我们村里有很多外地嫁来的媳妇,既来之,则安之,都在以勤劳的双手装点她们在埔前的家。”埔前村的江老村长说。老张说,他家的果园,依靠家人勤劳的双手与满树甘甜的橘子,一年比一年好。陇青群拍下满园金黄,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并写道:“吃别人不吃苦,尝别人未尝甜,一切天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