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汉字中的吉祥繁花

招财进宝

双喜

日进斗金

喜气盈门 (海都记者 马俊杰/摄)

“带”字中含“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个字

“借口钱”唯吾知足

相传唐伯虎创造的汉字,“日日有见才”

“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篆书组成壶形

甲骨文“龙”字

周代“龙”字

甲骨文“年”字

春节一天天临近,央视春晚“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主题中的一个“龘”(音dá)字,用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篆刻艺术“九叠篆”来呈现,不仅生动彰显了龙年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也引发了大家对底蕴深厚的中国汉字的关注。

“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一个个“四字为一”的民俗合体字,融汇民间创意、表达吉祥寓意,绚若一朵朵吉祥的繁花,竞相在许多人的家中绽放,在给人们带来好彩头的同时,也体现着汉字蓬勃的生命活力。

合体字源于西周

君主传达命令的符文

中国的民俗合体字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书写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吉祥喜庆和特殊含义的汉字,也叫“组合字”“团结字”“吉祥字”等。

民俗合体字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周早期。根据考古发现,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的青铜器“利簋(guǐ)”铭文中,将周武王姬发称为“珷”。这个“珷”字,就是姬发的谥号“武王”所组成的合体字。

先秦时期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的符文,据说通常就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然后将其刻在竹或木上,再剖为两半,最终合之,来验证真伪。实用性的合体字便在这一时期出现。

两汉时期,这种方式被道士借用到了以篆文书写的符咒“符篆”上,用它来降妖镇魔、治病除灾,形成了宗教性的合体字。受道教影响,民间也兴起了以吉语合成文字、驱邪避秽之风。

奇特的“借口钱”

借个“口”字成吉语

过年时,长辈发红包,是孩子们眼中最有仪式感的环节之一。

古时的压岁钱,叫“压胜钱”,也叫“花钱”,它形如钱币,除了一般钱币上通有的文字,还铸有吉语或寓意吉祥的图案。“花钱”不是真正的钱,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仅是承载着美好愿望与祝福的物件。

比较典型的花钱是后来出现的“借口钱”:这种花钱的钱文一般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分布以钱币的方孔为中心,按上下左右排列。乍一看,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如果将钱币的方孔借用为“口”字,依次结成新的四个字,就能凑成一句吉语。比如不知具体源于何时的“隹五矢止”四个字,本身没什么意思,与钱币的方孔“口”结合起来,可读作“唯吾知足”或“吾唯知足”,表现了古人知足常乐的旷达胸襟。

婚礼上的“囍”字

相传乃王安石发明

宋代以后,合体字衍生出了民俗性的特征。人们将这种特殊的文字构成方式,用来表达驱凶图吉的美好心愿。

从古至今一直在婚礼上使用的“囍”字是合体字中应用最多和最广泛的。关于这个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传说与北宋知名宰相王安石有关。相传王安石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见一读书人家用半副对联招婿,而后在汴京最终的面试考的也是半副对联,他将对联招婿的半副对联作答,得到了考官的称赞。

没等考后发榜,王安石就赶到了对联招婿的读书人家里,见还无人对出,就用考官出的上联应对,得到了佳缘。就在要成亲的那一天,王安石收到了金榜题名的喜讯,大家都说这是喜上加喜,于是他就用笔在红纸上写下了两个连体的喜字,寓意双喜临门。这种“双喜”的合体字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囍”字的正式出现和使用应该更晚一些,可能是在明清时期以后。

唐伯虎创造合体字

勉励自己要勤奋

在明清时期,这种组合手法变得司空见惯,合体字不断增多,并被用以表达不同类型的祈盼。此时,人们对于合体字美学价值的追求愈发强烈,寓意吉祥、融汇书法艺术的合体字已深深嵌入中华血脉,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传明代唐伯虎创造了合体字“日日有见才”,勉励自己每天要勤奋。“才”和“财”读音一样,后被人们引申为“日日有财见”。

我们在清代的花钱上,还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孔孟好学”“日进斗金”等。

时代变迁,合体字逐渐演变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汉字形式。不同于古时,如今合体字的创作与应用已演变为全民共创的“游戏”。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使用趣味,还成为了优化交往效果的有效介质,体现出新时代文字应用的独特意趣。

一些走红网络的合体字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这类古朴的吉祥词汇,“早日脱单”“逢考必过”等新词汇也融入了合体字创作的队列。其语义内涵在不断拓展,受众基础也在不断扩大。

□相关链接

藏身中华大地的合体字

字中有字的“带”

在广西阳朔县碧莲峰的陡峭崖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带”字草书石刻,是王羲之的后人王元仁于1834年所写。

此字雄健潇洒,看似仅显一个“带”字,实则字中有字、字里藏诗。后人在解读此“带”的结构时,发现不少“玄机”。有人作出了“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的十六字短诗。

“一片冰心”融于“壶”

坐落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芙蓉楼,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宝地,也因此留存了无数名作佳话。其内有唐、宋、元、明、清、民国文人墨客碑刻二百余方。在玉壶亭,竖立有一碑,其上刻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该石刻巧将七字篆书组成一个“壶”形。

□知多一点

看“龙”字七十二变

2024年是龙年。自古以来,龙在中国就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从字体形态上看,甲骨卜辞中的“龙”字,呈兽首蛇身之状。后期甲骨文中,“龙”字类似大口长身的神兽。

从图形上看,早期的“龙”字蛇身大口,看似凶悍残暴,让人望而生畏。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远古时期的生存环境严酷恶劣,龙代表了一种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成为先民的一种图腾和信仰。

周朝以后,“龙”字的形象有所美化,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随着农牧业的逐渐形成,人们把龙神化为掌管雨水的龙王爷,冀望得到神灵的保护并祈求粮食丰收。

“年”字藏着哪些秘密

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为何要叫“过年”?“年”字藏着哪些秘密?

甲骨文中的“年”,上面是“禾”,也就是庄稼;下面是个弯腰垂臂的“人”。“背上一年的好收成回家”,可不得好好过个年。

从“年”的字形可以看出,它最初的意思是丰收,“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中国人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终于有了收获,当然要好好庆贺一下过个节,这个节就叫“年”。

(综合北京日报、海南日报、北京晚报、央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