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京报 钱江晚报
“都30多岁了,还不结婚哪?”这个春节,还没结婚的你,回家被催婚了吗?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小丁开始被催婚。当被问及为何还不结婚时,小丁坦言,他希望能找到懂得珍惜自己的人,而不是仓促选择,只为了迎合家人的期望。
催婚,对像小丁一样的年轻人来说,是过年时最大的压力之一。也有年轻人因担心被催婚,干脆选择不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在憧憬回家团聚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在为被长辈们“组团”催婚而困扰,有的甚至因此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前往医院寻求心理治疗。那么,该如何看待年轻人被催婚的问题?催婚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两代人怎样的心理动因?除了忍耐和冲突,有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就此,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贺琼,让她从心理学角度谈一谈催婚这件事。
焦点一:高学历成相亲主力军?
2月17日,大年初八,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杭州西湖边的黄龙洞景区,阳光明媚,人来人往。“园缘阁”金大姐,作为杭州公益相亲的招牌之一,吸引着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到她这里来寻找另一半。
“春节历来是相亲的高峰,过去8天平均每天5对,今年新杭州人特别多。”金大姐告诉记者,忙碌了一整年,到年底发现个人问题没解决,好多年轻人干脆不回家,就来她这儿相亲了。金大姐说,多年来由她撮合相亲结婚的已有1022对了:“我这里信息靠谱,成功概率大约40%。”
在金大姐看来,许多年轻人被催婚,过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很大的原因是自身比较优秀,工作忙碌,时间有限。“在我们这里相亲的,许多都是名校高学历的,浙大、复旦、清华的,博士、博士后都有。”金大姐说,“尽管他们收入不菲,但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
金大姐举例说,杭州某医院的外科主刀医生,通过金大姐介绍认识一位姑娘,双方先后5次见面,但接到手术电话,医生只能放下筷子,说了句对不起,独自买单去医院,留下姑娘一个人。
对此,金大姐建议年轻人,“假设有3分钟时间,2分钟留给工作,1分钟留给自己”。
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告吹的,也令金大姐惋惜。“要学会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两人三观合适至关重要。男生敢于担当,女生小鸟依人,这种最合适。”
焦点二:年轻人为什么反感被催婚?
一到春节,令很多年轻人头疼的催婚问题就随之而来。在心理治疗室,受困于催婚的来访者多吗?哪些时间节点是高发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贺琼介绍,因为婚恋不顺而来的人群一直都有,他们不一定专门因为催婚而来,有的是因为家庭冲突、工作、经济等问题,再碰上父母催婚,他们就更加困扰了。
这种冲突最容易发生在像春节这样的阖家团聚之时,或者父母和子女同住的时候。当物理距离拉近,婚恋是两代人必然会聊起的话题,两代人在婚恋价值观上不一样,如果家长过度干涉,双方很容易爆发矛盾。
心理治疗室男女来访者都有,但女性居多。从年龄段看,30岁左右是压力最大的时候。这跟生理年龄、社会时钟、两性情感表达的习惯等有关。
该如何评价催婚行为呢?贺琼认为,我们很难给催婚这件事贴标签,它并不是完全合理或不合理的,晚辈之所以反感,是由于很多家庭讨论子女婚恋话题时,采取的是一种不恰当且无效的沟通方式。譬如说,长辈对晚辈进行消极推断,认为孩子不结婚是不上心,又对孩子的婚恋问题过度干涉,而有的晚辈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从而不主动沟通,还有的认为没到谈婚论嫁的程度……因此,当催与被催的两方无法互相理解并互相指责,甚至被否定和贬低,家庭关系的长期紧张会给双方都带来心理压力,甚至会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这就是催婚的负面影响。
焦点三:怎样解读长辈的催婚心态?
那么,催婚有用吗?
贺琼表示,这取决于催婚用的什么方式。我们做一件事都需要自主性和一定的控制感。出于自己的本心去做一件事,还是带着被外界指责、质问的态度要求去做,试想哪种会让我们更有动力?本来我是想做某件事的,但在被要求去做的情况下,自主性可能就下降了。
催婚可能还反映出大家庭和小家庭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文化中不太强调成年子女要和原生家庭“分化”的概念,更强调家庭的整体感。比如说,春节过年一定要回家,或者一些家庭里老人会要求和儿子同住,甚至不太在意儿媳的感受,这个小家庭很可能就会面临跟大家庭的冲突。
有的父母反复用不当的方式催婚,可能是失去了对子女生活的确定感,反映出他们想和子女保持感情联结。你会发现其实孩子人生的每一步父母都希望参与,满足他们被重视、被需要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小的时候孩子听父母的,不太会发生冲突,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后,孩子需要更多话语权,婚恋更是很私密的问题,就不希望父母干涉那么多。如果长辈还是以对待未成年人的方式来干涉晚辈,没有及时让位退出空间,冲突就出现了。
焦点四:催婚有没有“正确方式”?
而催婚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贺琼认为,正确的方式是建立一种互相共情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成为一种要求和被要求、过度干涉和反抗的对立关系。首先是长辈退后留出空间,晚辈主动沟通长辈;其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最后是建立清晰边界,拒绝不合理要求。
父母要先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子女找对象的过程一波三折是正常的。子女在开始找对象的时候,可以适当透露一些信息给父母,让他们看到你有心做这个事情,只是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可能对方没有动心、自己缺少经验等,告诉他们自己在学习如何处理,让他们不用担心。
沟通时可以采取“X+Y+Z”(具体情境X+对方的客观行为Y+自己的感受或需求Z)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比如父母可以说:“儿子你已经36岁,上次分手已经过去快3年(具体情境X),今天你回来告诉我仍然不接受去相亲(对方的客观行为Y),我们心里真的很着急,为你担心,担心你没能为自己创造机会认识潜在适合的对象,一个人生活很孤单(以“我”开头表达感受和情绪Z,具体点更好)。这种良好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愿意以合作态度持续讨论矛盾话题。
遇到无法就事论事的人,对方情绪上头说出伤人的话,此时无论他是谁,都要及时建立自我边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对对方的要求。
焦点五:年轻人走入婚姻更难了吗?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比父母辈要更难结婚一点,是吗?
贺琼表示,除了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不同年代、不同人群对于婚恋的观念也不一样。父母辈更要求婚姻的结构完整,如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恋爱、结婚、生育,而婚姻的功能未必完善,比如夫妻是否恩爱、相处愉快;中青代更注重亲密关系的功能完善,认为在关系中的个人感受、彼此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更为重要。
用斯滕伯格的理论,真爱中包含了激情、亲密、承诺三个核心要素,婚姻就是对真爱的承诺之一,但是至少需要具备激情或亲密,才容易进入和维持婚姻。而要求激情和亲密都具备才结婚,则比较困难。
贺琼认为,婚姻的时机没有固定年龄段。研究发现,相比早婚早育,晚婚晚育群体中更多具备成熟的心智、经济更独立,其婚姻质量(满意度、持续时间)也更高,并且子女成就更高。这和常识也是符合的,自己越优秀,更倾向找优秀的伴侣,给孩子的教育环境也更好。
这就出现一个矛盾,在强调个体遵循社会时钟的东亚社会,可能一个人发展到足够成熟的时候,身边已经没有那么多适龄的单身异性可以发展。
贺琼表示,会有这个问题,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婚恋观了,譬如是否接受对方离异或是有孩子等。你会发现有的人到最后并不在意这些,有的人最后找了跟自己择偶标准完全不同的伴侣,两人还相处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