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田米/图
2月18日,正月初九天公生,南安英都镇人头攒动,欢呼雀跃,延续了500多年的民俗活动拔拔灯如约而至,绵延数公里的红色灯“龙”,热闹地穿梭于英都镇6公里长的街巷,祈求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安康。
27支灯阵组成长灯“龙” 穿梭大街小巷
傍晚5时许,夜幕还未降临,英都镇的村民早已聚集在昭惠庙前。舞龙、舞狮、大鼓吹、拍胸舞等各种富有闽南特色的表演轮番上阵,喧嚣的锣鼓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整个镇区都沸腾了。
记者见到,27支灯阵按顺序进场等候。每支队伍少的五六十人,多的超百人。队伍第一个人俗称“灯首”,在英都的拔拔灯活动中,当“灯首”是一种荣耀,每年的“灯首”人选,只有去年正月初十至今年正月初九这段时间内结婚或添男丁的家庭才有资格当选。有资格并不一定能当选,在传统的习俗里,他们还要以“掷筶杯”的方式从资格人群中抽取。
25岁的小洪,新婚不久,他通过“掷筶杯”有幸当选“灯首”。“运气真的非常好!几十个人‘掷筶杯’,最后被我拿到了!”小洪参加拔拔灯很多年了,这是第一次当“灯首”,听说新婚来参加“拔拔灯”,新的一年会很旺!
晚上6时6分,在烟花爆竹“迎灯”下,英都拔拔灯大型踩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绵延数千米的红色灯“龙”,仿佛一条条潺潺的溪流,参与拔灯的人儿乐得合不拢嘴,推着手中的灯阵穿行在人山人海中。
除了“灯首”,护灯人员也很重要,有的全家人上阵,轮流替换。而拔拔灯需要练习,几百只脚步调协同,灯“龙”才会平稳前进。
传承拔拔灯民俗 再现海丝古渡大场景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拔拔灯选取的灯具较往年更加新颖独特,在保留剪纸、花球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高科技手段,使灯具更有特色,更吻合时代潮流,且制作灯具均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是往年没有的。
“参加人数创历史新高,约1万多人参加,持续4个多小时,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观灯人数超5万人。”英都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宋元时期,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举行祈风仪式,留下珍贵的祈风石刻。为祈求航运顺利,船工都到英都码头拜祀,拉纤“拔船”,此后,英都昭惠庙把每年元宵灯节结合起来,进行“拔灯”游乐。
一根硕大的长麻绳,每隔六七十厘米挂一个灯笼,男女老少用手拉着,一起使劲往前拉,犹如逆水行舟的“拉纤”。如今,船工拉纤已成过去,但拔拔灯民俗传承了下来,再现海丝古渡历史大场景。
拔拔灯民俗活动仪式定形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这项民俗活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九大灯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