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影像 上一版 下一版  

厚福游神火“出圈”

农历正月初十,福州长乐区潭头镇举办巡境游神

小朋友和帅帅的“塔骨神将”合影

传统鼓板队参与巡游表演

用手机记录热闹年味

巡游队伍穿过田间地头,前往下一个村民聚居点

N海都记者 刘锦涵 马俊杰 实习生 李旺 文/图

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八闽大地上年味依旧。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初十,在福州长乐区潭头镇,真正的热闹才刚刚开始。“咚咚咚……”当天上午,一阵阵锣鼓声从潭头镇克凤村过透英武庙传出,厚福古闽祈福民俗文化“厚福游神”正在此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围观。

活动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热闹景象。上午9时许,300多尊神陆续在英武庙前聚集,“游神”的队伍开始出发巡游,一直持续至次日凌晨。在围观的人群簇拥下,“游神”队伍走街串巷,为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幸福。

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有400余年历史

“厚福游神”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游神”队伍中福州人信仰的各路神仙。扮演这些神仙的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种神器、道具,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出行巡游。据悉,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及二十六,潭头镇都会举行“厚福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游神”活动在潭头镇克凤村过透英武庙开始,为何却被称为“厚福游神”呢?长乐文史专家林玉琰告诉记者:“在解放前,英武庙所在地区被称作厚福乡。在这开始的‘厚福游神’,周边十数个自然村都会参与。如今,厚福虽已不是乡,但人们仍按照习惯,将这一游神活动称作‘厚福游神’。”

林玉琰告诉记者,“厚福游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长乐地区最为热闹、最具活力的民俗活动,“厚福游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已有400余年历史。

林玉琰介绍说:“英武庙中供奉的英烈王,是古代闽人蛇王信仰遗留下来的神祇,其惩恶驱邪,保境安民,是‘忠义精神’的象征,有千年的信仰历史。在‘厚福游神’中,英烈王也会巡游、赐福,因此活动尤为隆重。”

如今,潭头镇“厚福古闽祈福民俗文化”依然在传承。据了解,“厚福古闽祈福民俗文化”于2022年7月入选长乐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厚福游神”火到海外

随着传统游神民俗活动越来越受大众欢迎,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在活动中,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对此,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这个春节,借助视频平台,“游神”文化在网上爆火。诸如,少年神勇、意气风发、活泼开朗的“张世子、张二世子”,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的“赵世子”……“游神”队伍中,“神将世子天团”凭借“高颜值”火出圈,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追星”。

在现场,还有不少年轻人端着设备直播“厚福游神”,他们一边拍摄“游神”的画面,一边通过手机与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普及关于“厚福游神”的传统文化。

美国福建厚福联合总会会长、美国福建同乡会副会长林良平告诉记者:“小时候,我就喜欢跟着家人一起去看传统‘游神’民俗活动,热闹极了。现在更方便了,如果到不了现场,还能看直播游神。”

此次,林良平携家人及两百余位旅美乡亲一同返乡,参与传统“游神”民俗活动。“‘游神’除了为民祈福,其背后的‘忠义精神’,也在为人们树立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在美的厚福人有2万多人,我们虽远离家乡,也会在异乡发扬这优良的传统。”林良平说道。

林良平表示,近年来,游神已经“火”到了海外,不仅广受华人追捧,还吸引不少外国人“围观”。

悠悠乡愁,浓浓乡情,在锣鼓与鞭炮声中延续。据林良平透露,目前,美国福建厚福联合总会正在洽谈,邀请锣鼓队赴美表演。“如果有机会,未来可能会在美国看到‘厚福游神’以及‘英烈王’巡游的场景。我们希望借此活动,让海外的游子也能亲身感受传统‘游神’民俗文化,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林良平说。

厚福是著名的侨乡,通过每年开展厚福古闽祈福民俗文化活动,长乐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海内外,让全球华人感受长乐乃至福建“福”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