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半月谈 中国青年报
当下,短视频平台上的相亲直播间悄然兴起,一些幸运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相亲对象,但目前也存在少数主播引诱相亲嘉宾“刷礼物”、嘉宾身份造假、遭遇诈骗后维权难等情况。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和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直播相亲活动的规则,明晰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给相亲参与者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相亲服务环境。
讲述
颜值、语言表达及物质条件是考量因素
在直播间,相亲者的身高、颜值、职业、收入、房子、车子等基本条件摆在明面上,被一轮一轮地打量和筛选。
1月28日,“70后”红娘马姐在直播间里反复介绍着8名青年嘉宾的基本信息。按照她设置的规则,3分钟内,如果有嘉宾对她念的某位青年感兴趣,就申请加入她设置的群聊,可进一步获得对方联系方式,进入一对一交流环节;如果无人应答,就开始邀请下一批征婚嘉宾进直播间连麦。
32岁的刘女士是宁夏固原市人,大专毕业后在一家公益机构从事社工工作,月薪近4000元,想在同城找个年龄相仿的小伙子谈婚论嫁。“直播间里信息更新得快,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可能就在三五分钟。”刘女士说,这种同城的相亲直播间,她刷到过十几个,主要就是看看男青年的颜值、听听红娘介绍,感兴趣就多聊一聊,没兴趣就切换到其他相亲直播间。
年轻人进直播间相亲,颜值、语言表达、物质条件是三大考量因素。“颜值决定了对方愿不愿意连麦聊天,语言表达决定了连麦聊天的时间长短,物质条件决定了能否进一步联系。”
没有审核机制 遇到“情感骗子”
一些幸运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相亲对象,但也有人遇到了“套路”和“陷阱”。
34岁的周女士是四川德阳人,近两年,为了尽快“脱单”,她经常主动进直播间寻找合适的人。她发现,对于征婚嘉宾,有的相亲直播间要求提供身份证照片,有的则没有审核机制,就会有“情感骗子”混进去。
去年8月,周女士对直播间里一名自称体制内工作者的男青年感到满意,主动联系红娘博主索要并添加了对方微信,保持线上聊天近一个月。
对方一开始显得很真诚,两人聊得很投机。但令她感到“差点儿意思”的是,对方一直没有主动邀约她线下见面。她一度自我安慰,“或许人家只是最近比较忙”。
直到有一天傍晚,该男子给她发微信,称自己朋友出了点事,想找她凑两万元。
“未曾谋面就找异性借钱,我感觉很不可信。”尽管周女士对已经付出的时间和情绪成本感到可惜,但还是理性地与对方断了联系。
“相亲直播间什么人都有。”周女士说,有时连麦聊得好好的,突然就有人加入直播间,有的甚至不开摄像头,就说些“擦边内容”。
她还在相亲直播间见过一名男嘉宾的镜头里突然闪现一名与其年龄相仿、穿着睡衣的女子,但该男子辩称这是“自己的亲戚”。
提醒
相亲直播间里的那些“套路”
此外,当前有一些相亲直播间串通个别嘉宾一唱一和,以“相亲交友”的名义不断欺骗其他嘉宾刷礼物,导致前来择偶的嘉宾不但没能觅得良缘,反倒蒙受了财产损失。
设置套路“请君入瓮”,诱导男嘉宾冲动消费。记者蹲守相亲直播间发现,主播会抓住男嘉宾急于婚恋的心理,引诱男嘉宾“刷礼物”,助力自己心仪的女嘉宾留下来和自己“连麦”,从打招呼、表白到交换联系方式都要刷礼物,男嘉宾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相亲陷阱”。
打着“网络相亲”的幌子实施诈骗。“红娘主播”和相亲女嘉宾联手诱导男嘉宾不断刷礼物,男嘉宾花费数万元获得女嘉宾的联系方式后却惨遭拉黑。还有不少诈骗分子瞄准直播相亲嘉宾这一群体,通过伪造个人信息的方式实施精准诈骗。以“相亲直播”“诈骗”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发现,相关案例多达23起。2022年5月,甘肃一名“00后”女性胡某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相亲直播间虚构个人相亲信息,吸引单身男士添加好友,诈骗钱财6万多元,后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网红”客串相亲女嘉宾,吸引流量圈钱带货。在相亲直播间里,经常能发现“美女嘉宾”的身影,她们大都容貌姣好,条件俱佳,引得男嘉宾纷纷刷礼物博好感,而点开这些女嘉宾的个人主页,发现她们都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以带货为主业。以直播相亲为噱头,这些“带货主播”不断吸引着关注和流量。但是,由于并未涉及直接的财产纠纷,很难认定此类女嘉宾存在法律过错。
专家
监管治理亟待补齐
业内专家认为,直播相亲出现一系列乱象,背后凸显出平台对相亲直播间的监管存在漏洞。
平台规则设计诱导消费。记者发现,在大部分相亲直播间里,女嘉宾的数量明显少于男嘉宾,经常出现“一对多”的相亲模式,即一个女嘉宾和多位男嘉宾同时相亲。男嘉宾只有通过不断“刷礼物”战胜竞争对手,才能拿到女嘉宾的联系方式。这些礼物最终大部分落到平台手中,只有部分真正能够进到主播乃至女嘉宾的口袋里。相关平台为了自己的抽成和流量,会对“主播诱导消费”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个人相亲信息真假难辨。直播相亲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相亲嘉宾主动上传个人信息,其中掺了多少“水分”很难知晓。在缘分一线牵的网络上,“红娘主播”只能对姓名、学历等基础信息进行审核。对此,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律师乌日罕表示,现有法律规定没有直接要求平台或主播审核相亲嘉宾的个人信息,但是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第七条第一款中含有“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审核”等内容,所以平台应当对相亲嘉宾的个人信息负有审核义务。
交友行为难界定,一旦遭遇诈骗维权难。湖北赋兮律师事务所律师尚满庆认为,一些通过刷大额礼物获得女嘉宾联系方式的男性可能最终并未“喜结良缘”,甚至遭到拉黑删除。他们想要找主播和平台退款,但是由于主播提供的只是居间介绍服务,一旦直播结束,男嘉宾和女嘉宾顺利相识,钱货两讫,很难认定主播和女嘉宾之间存在“串通”“勾连”的情况,受害者只能放弃维权,自认倒霉。
建议
直播相亲需规范细化平台规则
网上直播相亲,“成人之美”,值得鼓励,但亟须细化短视频平台规则,规范直播行为,必要时依法启动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程序,让违法侵权的“红娘主播”“相亲托儿”等付出法律代价。
一是直播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直播相亲规则,细化审核责任。乌日罕表示相亲是以婚恋为目标的,与普通交友直播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明确为相亲直播间,那么平台应当承担对主播的管理责任、对用户的信息审核责任、风险提示责任、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协助维权责任等。尤其要细化平台审核责任,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平台可以设置或制定一些规范和标准,严格把关参与相亲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并以关键词屏蔽等方式进行监督。针对违反相关规定者,要设置不同程度的处置,比如限流、关停、封禁等。
二是规范线上婚恋服务市场,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司文涛建议,应加强直播相亲活动的审核监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管部门从主办活动主体、内容、程序等方面制定规范标准及相应的约束措施,严格实行直播相亲活动信息登记上报制度,确保直播相亲活动处于可管可控状态。同时,应加强部门联动,市场监管、民政、工信、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形成协同机制,及时督促平台履行实名制,对各平台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三是基层政府为适婚青年提供更多婚恋交友的机会和平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向贤认为,基层政府可以积极搭建交友平台、培育社会组织,组织跨地区青年联谊活动,提供更多婚恋交友的机会,并且推进移风易俗,降低单身青年婚恋成本,宣扬正确的婚恋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