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一说到“逐火把”(俗称“炸佛”)民俗,大家都知道是在永春达埔镇岩峰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永春达埔街热闹非凡,许多人都赶来现场,感受这个热热闹闹的民俗活动。
“正月十一到十五,我们家每个晚上都会放40多串鞭炮。”20日下午,海都记者来到永春达埔岩峰村,53岁的李女士正在挂鞭炮。一串串鞭炮挂在竹竿上,方便神像来的时候对着放。
“我大儿在泉州上班也会请假回来,会放鞭炮,还会参加抬佛,风雨无阻,只要有活动都会参加。”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大儿子从十五六岁参加抬佛,如今三十岁了依然很热爱村里的民俗,这就是一种传承吧。神像所到之处,放鞭炮、祈福,带着各种心意,村民们自发地去参加。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人最多,也是最热闹的,他们家会放100来串鞭炮。
据介绍,相传明末年间,永春县达埔镇流传下来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逐火把,每一个抬佛的青年都打着赤膊,带着三角斗笠,不惧鞭炮炸身,在锣鼓喧天声中,抬起当地尤圣宫的赵大天君神像游行在达埔大街小巷。
昨天是“逐火把”活动第一天,晚上7点左右,永春达埔街道两边家家户户备好几十串长鞭炮挂在竹竿上,神像一过来,大家就把鞭炮往神像身上“炸”,谁要是“炸”掉神像的胡须,那家就可以添男丁及消灾避邪。
一路上,整个过程硝烟弥漫,鞭炮声震天。如今这个民俗活动大家称之为“逐火把”祈福,沿袭至今,并被称为“达埔三奇之一”、“闽南第一奇”。
□相关链接
“逐火把”民俗的由来
始于明洪武年间,当地人又叫“炸佛”,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尤圣宫所处的岩峰村一带村民为消灾祈福,赤膊抬着“赵大天君”神像,举着火把,燃放鞭炮,出巡乡里,逐步形成闽南的“逐火把”习俗。逐火把的奇特与规模尤最,堪称“闽南第一奇”。
相传明末年间,赵大天君(俗称赵元帅公)从永春介福乡山仔尾飞炉而来。初时宫宇建于岩峰村后头山上,时称“山尾宫”。合境善信供奉信仰他,后因被火烧毁,热心的村民把他迁建于岩峰院前路的下段,取名“尤圣宫”。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岩峰村一带村民都会组织“逐火把”。“逐火把”就是将“赵大天君”神像从本境请出来,绕村巡境,让百姓用点燃的鞭炮放到旁边“炸”,以祈求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