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路上走得还顺利吗?假期结束,返程路上有没有堵车?
近日,全国多条高速公路拥堵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眼前是望不到头的车队,耳畔是此起彼伏的鸣笛,还总有不讲公德的人胡乱插队……此情此景,难免心态爆炸。
其实,从古至今,堵车这个事情并不稀见,很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犯过难。不信?你看。
周晖
过节送礼也堵车
明代,南京有个叫周晖的人。
他一生都没有追求功名,而是当起了“隐士”,但他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名气驰誉乡里。
《江苏文库·书目编》记载,周晖字吉甫,自号鸣岩山人。博古洽闻,多识往事。隐居不仕。
1610年,他从稿本《尚白斋客谈》中精选,编成了《金陵琐事》四卷,后来又编成了续编、再续编各四卷。
周晖写道,自己除夕前一天出外访客时,走到南京桥内,只见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这大过年的,怕不是要打群架?周晖挺慌,结果走近一看,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
嚯,原来是送礼的。
在当时,中城兵马司职权并不大,也就是管理管理城区安全和卫生,级别很低。
没想到,即使这样,还是把交通要道给堵住了,可见当时的歪风邪气。
李白
路况太差,钱包伤不起
今年春节前,由于夹杂着大雪或冻雨的恶劣天气,我国遭遇了2008年以来最复杂的春运路况。而对于路况太差,唐代诗人李白也深有体会。
坊间传闻,回家千八百里,李白走了足有一个月。
开元盛世,李白在京城浪迹了一年,到处拜谒,也混不出什么名堂。那就回家过年吧!于是,他从长安出发准备去四川江油。
唐代没有高速公路,在这两地往返,需要各种绕路,这其中,山路占了一大半。
山路有多难走,李白不是说过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时间成本只是一方面,关键钱包真的伤不起,据说,他这一趟花了12贯钱。按盛唐时期的价格来算,一贯钱可买1250公斤大米。要不是家底殷实,李白兜里早遭不住了。可不是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了。
天仙配
路上堵出来的神仙眷侣
当然堵车路上也不全是糟心事。有一对神仙眷侣,就是堵车堵出来的。他们就是董永和七仙女。
据《江苏文库·研究编》记载,“董永传说”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丹阳市、金坛市、东台市,湖北省孝感市,山东省博兴市等地,尤以丹阳影响最大。
“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父母双亡,孤单一人……”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让董永与丹阳的关系家喻户晓。
宋元话本《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存刊印最早的话本小说集,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
戏里讲得明白,仙女想认识董永就到半路上堵他。结果董永这个小伙子比较老实,一打“转向灯”,钻进了小路。
七仙女当然不罢休,继续到小路上“恶意加塞”,再挡董永的道。
所以戏里面说:“大路不走走小路,又只见她那里把我拦阻,回转身来再把大路走。”
纪晓岚
打工人,春运劳力更劳心
马蹄声响,远处的枣林越来越近了,虚掩着那北方的村庄,人声嚷嚷。前方是纪晓岚的家乡,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
这趟回乡过年,是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纪晓岚已50多岁了。他从北京出发,一路马车。坊间传言说他花了6天时间、6两银子,到家之后还大病了一场。
路程确实遥远辛苦,但也因他心里存着事。
《四库全书》陆续缮校完毕,但乾隆仍不时抽阅,如果发现了什么错误或者不妥,更是会要求撤毁改补。
事还没了,这个年啊,怎能过得安心?
蔺相如
两千年前,堵车时的行车规范
甭管怎么说,遇到堵车,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好心态。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不急这一时。
回想当年,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和大将廉颇的车堵在路上,都想过去,下面的人剑拔弩张,等着开干。结果蔺相如一声令下:“我们让了!你着急你先走。”说完靠边停车。堵车时的行车规范,两千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们了。
蔺相如曾为廉颇回车让路的这条巷子,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如今被称为蔺相如回车巷。
□知多一点
从符节到路引 古人出行需凭证
现代人出门除了备妥行李,还要带上身份证。古人虽没有身份证,但出门也要带上通行证明。
为了加强人口管理,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许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出趟远门,若有急事非离开家乡不可,譬如学子进京赶考、商人远行做买卖,得向官府报备,申请关卡通行证。
那么,古人都使用过哪些“通行证”呢?
节
通行凭证到期归还
古代会在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上设立关卡,称为关津或津关。路上的为“关”,水路上的为“津”。
战争时期,关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重点,兵家必争之地;和平年代,关津则成为维护治安、控制人口流动的重要工具。早在先秦时期,关津制度就已经形成,那时的人们要通过关津,就需要出示相应的通行凭证。
战国时期的通行证称为“节”。最初,古人截取一段有节的竹子剖分为二,各取一半作为信物,这就是“节”的起源。《周礼》记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返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无节者,有几则不达。”意思是说,出入关门要用符节,运输货物要用玺节,通行道路要用旌节,这些节到了有效期都要归还。在外通行的人都要持有节……没有节的人,遇到检查就不能通过。
传
马儿也要“身份证”
汉代的通行证称为“传”。传一般由木片制成,上面会写上颁发的日期、颁发官员的名字、持有者的姓名、过关的事由等内容。
传分为公务用传和私事用传。公务用传主要是颁给官吏使用,根据行经的范围分别由县一级、郡一级或中央颁发。持有公务用传的高级官员还有权调用公家的马车使用。
普通百姓私事用传需要先向乡里申请,然后报县级单位签发。由于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携带马匹过关还要单独办理“马传”,上面会记载马匹的特征。
从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可以得知,持传通行关津时,官吏不仅要对通行人详细勘验,还要详细记录通行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肤色、随行的马匹车辆、携带的武器以及通过的时间,以便存档备查。
过所
申请还需保人担保
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新的通行凭证——“过所”。过所和传类似,一般由竹简制成,内容也相对简略些。
到了唐代,过所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普通百姓只要是想离开自己的所属地,就得先要到县里递交书面申请过所,还要有保人担保。
唐代过所文书为纸质,要缮写两份。一份加盖官印,发放给申请人,另一份经过签发官员签名后存档备查。过所上一般要记录申请人说明外出事由、目的地及所经关津名称,申请人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等内容。与今天的身份证类似,过所也有有效期,一般为三十日。
公验
泉州人曾凭此出国贸易
到了五代时期,沿用千年的过所逐渐消失,为公验所取代。
宋代的公验也称为公据、公移、公凭等。除了保留通行证的作用外,公据还能作为证明文书使用,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公凭可作为与外国贸易的许可证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两浙路市舶司为泉州商人李充出具公凭,准其赴日贸易。此件公凭得以在日传典籍《朝野群载》中保存下来,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内容最充实的海外贸易许可证明实物。
路引
注明特征严禁冒名
路引在明清时期最为时兴。
明代对于人口流动限制得较为严格,离开家乡百里之外就要到官府办理路引。若无路引或路引内容与持有人身份不符,不但自个儿会被抓起来坐牢,亲戚、邻居也会跟着受连累。
明万历时任刑部侍郎的吕坤曾设计了一份详细周全的路引模板,注明了持引者身高体貌特征,还要登记持引者父母家人身份,便于查验者根据路引登记的各项目查验。例如体貌特征就包括“身长几尺,无须、微须,方面、瓜子面,白色、黑色、紫棠色,有无麻疤”(《实政录》)等,在没有照片的古代,可以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综合现代快报、北京晚报、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