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元宵佳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历史十分悠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古代,元宵节里最隆重的活动无疑是观灯。今天的《史话》就一起来看看古时元宵节的奇妙和欢乐。
雪梅雪柳插头上
宋代少女的时尚
如果我们穿越到宋朝过元宵节,会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
大宋灯会有多奇妙?往宋朝人的脑袋上瞧瞧就知道:那时候青年男女上街逛灯,头上总是插满花鸟。
花是雪梅和雪柳,用丝绸做成梅花、柳枝,再用白纸剪出几片雪花做点缀,用竹篾、铁丝或金银丝做骨架。元宵当晚,出门之前,将雪梅、雪柳斜插在发髻或者帽子上,花枝招展,摇曳生姿。
李清照晚年创作《永遇乐·元宵》,回忆她少女时代在北宋首都开封游赏元宵灯会的场景:“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发髻上戴着花冠,花冠上缀着翠饰,还有几枝雪柳在头上晃晃悠悠。
“闹蛾”戴满头
忽闪忽闪很嘚瑟
那么,宋朝青年男女头上插的鸟,又是什么鸟呢?肯定也是人工制作的假鸟,例如麻雀、燕子、喜鹊、杜鹃之类。
南宋画家李嵩画过一幅《市担婴戏图》,在这幅描绘江南地区元宵风俗的传世名画中,一名货郎肩上扛着担子,头上裹着巾子,巾子顶上并排插着两枝假花,假花前面插着一只燕子。
如果您有机会进入这幅画,亲口问那位货郎:“您头上插的是假燕子吧?”他很有可能摇头否认,因为宋朝人不会直接将头上的假鸟称为“假鸟”,他们为这些假鸟统一取了一个比较古怪的名字:闹蛾。
闹蛾不仅包括各种假鸟,还包括各种假昆虫,例如假飞蛾、假蝴蝶、假蜻蜓、假蜜蜂、假知了。事实上,宋朝的闹蛾就是以假昆虫为主,其中假飞蛾和假蜜蜂更为常见。所以,闹蛾在宋朝又被称为“蛾蜂儿”。
闹蛾也是用白纸和丝绸制作而成。
在描写元宵节的宋朝诗词里,闹蛾是经常出现的女生装扮。比如南宋才女朱淑真的《忆秦娥》:“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闹蛾和雪柳装点女生的容貌,龙灯与火树将灯会推向高潮。
某些男生也会用闹蛾装扮自己,如南宋《武林旧事》中就记载道:“游手浮浪辈,或剪白纸为蝉,谓之‘夜蛾’。”那些游手好闲的小伙用白纸剪出蝉的样子,插在头上,忽闪忽闪地在街上走,非常嘚瑟。
头顶一颗“火杨梅”
还哧哧冒火
雪柳也好,闹蛾也罢,插在头上只有美观,没有危险,但有些宋朝人会把危险的东西放在头上。
北宋风俗文献《岁时杂记》云:“京师上元节,以熟枣捣炭丸为弹,傅之铁枝而点火,谓之‘火杨梅’,亦以插从卒头上。又作莲花牡丹灯碗,从卒顶之。”北宋开封元宵节,达官显贵前呼后拥上街,用枣粉和炭粉搓成红色小球,串到铁丝上,拧成树枝状,再将那些小球点着,插在随从头上,哧哧冒火,美其名曰“火杨梅”。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会搞一批莲花造型或牡丹造型的灯碗,把灯油灌进去,把灯芯点着了,也让随从顶着走。
不妨想象一下,头上顶着哧哧冒火的“火杨梅”和灯碗,走路时都得小心翼翼,万一把头发点着,一头烦恼丝就清净了。
烟花放头上还不够
还有小灯泡
“烟花”放头上确实有点危险,那有没有既能戴在头上,又毫无危险的灯呢?还真有,宋朝人将这种灯叫作“泡灯”。
泡灯其实就是用玻璃吹制的小灯泡,将石英砂碾磨成粉,跟碱土混合均匀,筛匀筛细,放坩埚里烧,烧到六七百度,石英砂进入熔融状态,拿一根细细的管子蘸一下,轻轻一吹,就能吹出一个小小的玻璃泡。找些细绳,把小玻璃泡编进去,编成一张小小的罗网,戴到头上。
戴着这样一堆玻璃泡去逛灯,灯光和月光从玻璃泡上反射出来,仿佛它们本身在发光,熠熠生辉。
《岁时杂记》云:“都城仕女,有戴灯毬灯笼,大如枣栗。”北宋开封女生逛灯时,头上戴的灯毬灯笼非常小,像枣子和栗子一样小,可能也是泡灯。
玻璃比金银贵重
李白给儿子取名“颇黎”
中国古人制造玻璃的技术水平并不先进,尤其是透明度高的玻璃,成品率极低,常常被当成比金银还要贵重的宝贝。
在唐、宋两朝,半透明的玻璃容易做,时称“琉璃”;高度透明的玻璃很难做,时称“颇黎”。李白一生娶妻多次,其中一个妻子是山东人,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李颇黎”。李白为何给儿子取这个古怪名字?就是因为颇黎太罕见,太贵重。苏东坡写给朋友王巩的一首诗说:“是家豪逸生有种,千金一掷颇黎盆。”某个宰相的孙子富贵奢华,特别败家,竟然舍得把颇黎盆扔掉。
到了南宋,玻璃灯工艺突飞猛进。按《武林旧事》记载,皇宫里先有一种“五色琉璃灯”,用三四尺长的五色玻璃条做骨架,再裹上细纱做灯罩;后来又有一种“无骨琉璃灯”,从骨架到灯罩全是玻璃。在《武林旧事》作者周密看来,纯用玻璃制作的无骨琉璃灯,甚至比纯用白玉做的玉灯更珍贵。
宋朝版的裸眼3D动画
设计巧妙
宋朝还有一些设计巧妙的灯,用机关驱动,让人觉得仿佛在观看裸眼3D动画。
《东京梦华录》提到宋徽宗时期,皇宫南门宣德门外布置的元宵灯山:“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彩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巨型彩灯,分别是文殊菩萨骑狮子和普贤菩萨骑白象的造型。这两座彩灯非常高大,背后有机关,机关将水引到高处,再从菩萨手指里喷射出来。在水力驱动之下,菩萨的手指会来回摇动,仿佛在向游客招手示意。
□知多一点
古代元宵节
曾有10天超长假期
元宵节挂灯放灯,起于汉代,兴盛于隋、唐。《开元天宝遗事·百花灯树》记载:“韩国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以后宋、元、明、清,而沿袭至今。
自古每逢节日必有假日,汉代开始仅限于元宵节一个晚上,盛唐之时,元宵节已经有了三天的假期,分别为正月十五以及前后两夜。
到了宋朝,元宵节假期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而南宋时将正月十三日也纳入进来。
相比南宋的“六夜灯”,大明王朝曾开启了更为夸张的“十夜灯”模式,规定每年正月十一日起至二十日,全国放假,万民同乐,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假期。
月轮还让彩灯圆
古时福州元宵灯市很热闹
古时元宵节,福州的灯市也非常热闹。
宋代时,福州的灯市最为鼎盛。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
宋代,福州城内过元宵节,非常隆重热烈。《三山志》中记载,州城谯门(在今鼓楼旧址),设立“彩山”(即鳌山),还有大型的歌舞表演。“旧例,太守以三(上)元会监司,命僚属招郡寄居者,置酒临赏。”太守亲自会同各有关部门领导商议,并且命令下属,召集寓居福州的外地客人(主要是官宦、文人),置酒设宴,聚会观赏花灯、鳌山及文艺表演。
到明清两代,上元灯会则集中在闽山庙。明学者谢肇淛(zhè)的《福州午夜元宵诗》写有:“千支凤蜡一时悬,莫道元宵胜当年。人影渐随香雾合,月轮还让彩灯圆。虹桥乍起摇星斗,锦帐初开试管弦。更说闽山香火旺,鱼龙百戏列斋筵。”描绘了上元节彩灯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参观的游客熙熙攘攘。
乾隆年间举人郑洛英,曾作十首《榕城元夕竹枝词》,其中一首专咏闽山庙社戏盛况:“闽山庙内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描述元宵夜闽山庙人声鼎沸,那些嚼槟榔的年轻人,在热闹的戏场中上演十番乐器的情景。
(综合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