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掼一把吗?”“饭后没‘掼蛋’,等于没吃饭。”一个牌桌、两副扑克、四人围坐,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市民在家庭聚会时有了一项新的互动活动——打掼蛋。
以“打掼蛋”领衔,“打升级”“斗地主”随后,“21点”“拉大车”等做补充,扑克“霸占”了不少家庭节日聚会的时间。虽然传统扑克牌中“J”“Q”“K”人像都是西方人的面孔,但不少研究者认为,扑克源自我国。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你所不知道的扑克牌。
出圈
“掼蛋”火爆
成新“社交神器”
一些市民“掼”得热火朝天,一些市民跃跃欲试,也有市民还一头雾水,什么是掼蛋?
据了解,掼蛋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市,所以又称“淮安掼蛋”。掼蛋是一种融合了“八十分”“斗地主”“跑得快”的扑克牌游戏,以两副扑克牌为竞赛工具,四人参与、两两结对,以输赢升级的方式来进行游戏。
“掼”有扔、摔的意思;“蛋”,最初为“弹”,即“炸弹”。“扔炸弹”往往能体现出牌者的水平和性格,因此也被一些玩家视为游戏的精华,再加上“贡牌”“还牌”等特色玩法,颇具趣味性。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掼蛋玩家已达1.4亿人,仅在江苏和安徽两省就有超过2000万人。掼蛋最初仅在华东及周边地区流传,没有在全国流行。
直到过去一年来,掼蛋和富豪、金融圈挂钩,才真正勾起大众对它的兴趣。《新民晚报》的报道称,上海掼蛋协会会长是坐拥400亿元身家的东方财富董事长其实,此事一度跃上微博热搜。掼蛋之所以能成为金融圈人士的爱好,原因在于这个主打团队配合、益智的游戏,适合破冰。也就是说,输赢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掼蛋迅速打开社交局面。为此,掼蛋被称为“社交神器”、“中年人的破冰游戏”。
竞技
“游戏牌”变成“体育牌”
队友之间竖起挡板、牌桌旁边放着录像设备、比赛现场安静紧张……走红大江南北的掼蛋,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正逐步走向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2022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制定出台了《竞技掼蛋竞赛规则(试行)》,对该项目进行规范和引导。掼蛋也日益规范化、标准化,从民间牌桌向竞技体育的赛场迈进。这张“游戏牌”正在逐步成为“体育牌”。
在去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掼牌(掼蛋)被列为智力运动会表演项目,并与象棋、桥牌、五子棋等传统项目一同进入全民棋牌网络大赛总决赛。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棋牌中心还发布了《掼牌(掼蛋)赛事办赛指南(试行)》《掼牌(掼蛋)赛事参赛指引(试行)》《掼牌(掼蛋)赛事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掼牌(掼蛋)竞赛规范。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都已经成立了掼蛋协会,掼蛋的发展体系愈发完整。
□史海钩沉
扑克起源于中国?
传统扑克牌中“J”“Q”“K”人像都是西方人的面孔,因此,很多人认为扑克牌是西方人发明的。但进一步追根溯源,不少研究者指出:扑克来自东方。
其中,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人。美国《纽约时报》桥牌专栏主编艾伦·特拉克斯特说:“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桥牌,中国是桥牌的故乡。”法国学者莱麦撒也指出:“欧洲人最初玩的纸牌,以形状、图式、大小以及数目来看,皆与中国古代所用的纸牌相同。”因此,扑克源起中国的说法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唐代时尚“桌游”流行
公主照着夜明珠打牌
我国关于纸牌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中晚期,比欧洲的相关记载早了500年左右,不过那时的纸牌叫“叶子戏”或“叶子格”。
唐代钟辂的《感定录》中记载了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李郃担任贺州刺史时,与人玩叶子戏的场景。这种游戏是在掷骰子的基础上,将“彩选”图形绘制在纸上,因此,有人把李郃认定为中国纸牌的发明者。
另外,唐朝的苏鹗在《杜阳杂编》的“同昌公主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咸通九年(868年),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盛光珠,令僧祁捧之堂中,而光明如昼焉。”“咸通”是唐懿宗的年号,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长女,19岁嫁给新科状元韦保衡,因为韦家人都喜欢玩“叶子戏”,到了晚上,同昌公主就命人把珍贵的夜明珠取出来,让人捧着照明,大家借着夜明珠如昼的光亮继续打牌。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贵族对叶子戏的痴迷。
而《感定录》在提及叶子戏时也说:“咸通以下,天下尚之。”这说明咸通年间,叶子戏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都非常热衷的时尚游戏,可以说是唐代版的时尚“桌游”。
书签演变而来的“叶子戏” 太难打
至于这种纸牌游戏为什么叫“叶子戏”,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认为,叶子戏是由“书签”演变而来。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有言:“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维数,故以叶子写之。”就是说唐代人藏书都是采用卷轴的方式,卷轴太长,要查书中的细节,来回翻太麻烦,所以就会把书里的一些内容写在叶子上,用的时候去翻叶子就行了。这样看来,“叶子”应该是被用来作书签或者读书时记录的小卡片。叶子戏所用的纸片像书签,所以称为叶子戏。
那唐代的叶子戏是怎么玩的呢?遗憾的是,唐代叶子戏的游戏规则到了宋代中期就基本失传了。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记载:“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今其格,世或有之,而人无知者。”至于为什么“人无知者”,现代学者推测是因为游戏规则太复杂。
根据北宋王辟之所写的《渑水燕谈录》记述:叶子戏“凡名彩二百二十七,逸彩二百四十七,总四百七十四彩。余家有其格,而世无能为者”。叶子戏共四百七十四种不同的“彩”,再画格计算,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导致宋代“世无能为者”,自然就逐渐消亡了。
纸牌画上梁山好汉 比比谁更牛
不过,唐代叶子戏的游戏规则虽然失传了,但叶子戏中的很多元素通过演变的其他游戏方式传承下来,比如酒牌、牌九、马吊牌等。
宋代的印刷业已经很发达,客观上为纸牌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纸牌也成为平民玩得起的游戏。据记载,宋代有一种纸牌游戏也叫叶子戏,纸牌约两指宽、两寸半长,牌面图案由木板印制而成。经学者推测,当时这种纸牌游戏与唐代和宋代前期的叶子戏在材质、游戏规则等方面已经完全不同,应该是明清时期马吊牌或酒牌的前身。
明清时期,“叶子戏”广泛盛行于各个阶层,其中一种名为“马吊牌”的纸牌游戏让很多人沉迷。这种马吊牌“四十叶为一具,一叶为一种,分四门,自相统辖。打时,四人入座,人各八叶,以大击小而现出色样,及余八叶冲出色样,出奇制胜,变化无穷”。这种马吊牌后来演变为今天的麻将。
明代吃酒时流行玩纸牌,于是便有了酒牌,还叫“叶子”。此时的酒牌最典型的特征是“绘故实”,也就是将历史典故绘于其上。明代大画家陈洪绶创作的一套《水浒叶子》流传至今,牌面上40位梁山好汉神态各异,成为中国古代画坛之瑰宝。陈洪绶晚年还创作了一套《博古叶子》。
马可·波罗将中国纸牌
带回欧洲
关于扑克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有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副扑克是埃及人在1300年左右发明的;有人认为,是印度人发明了扑克;还有人认为扑克是从朝鲜人占卜的签具中发展起来的;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扑克起源于波斯……鉴于扑克的起源说法颇多,因此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盖棺论定的源考。
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纸牌在13世纪(中国元代)传入欧洲。至于具体是怎么传入欧洲的,说法也很多,主流的说法是“马可·波罗学说”: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经古代丝绸之路到中国。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把许多中国物品包括中国纸牌带回了欧洲。
美国的扑克是由欧洲的探险者带去的。扑克在美国虽然起步晚,但很快就流行开来,善于创新的美国人还对扑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
扑克中的两张“小丑”牌(Jocker)就是由美国人发明的。此外,美国人率先在纸牌人像上设计两张倒置肖像,便于玩牌时不用倒过来看;纸牌的四个方角也被切成圆角,防止游戏者在玩牌时被划伤。这时,现代意义上的扑克样式基本确立。
(综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