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中新 北京日报 中国经济网
开春以后,装修房屋的业主多了起来。不少业主发现,相比起材料费,人工费才是装修费中的大头。与此同时,“90后瓦工日薪2000在省会买了房”“月入两万五的瓦工你愿意做吗”等话题也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以瓦工为代表的装修工人真实薪资水平如何?目前,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已超过我国就业人口的一半,“月入两万五还缺人”的背后,其实是补足市场劳动力缺口,乃至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课题。
人工费翻倍,好的技工一天能挣800元
“自从2008年以后,装修人工费就一直在涨。”有20年从业经验的装修工长文东告诉记者,目前在成都地区,大工一天350元,小工一天200元至400元,技术好的工人一天能挣800元。
28岁的庞星目前在杭州做水电工和工长。在2021年转行当装修工人之前,庞星是一名装修设计师。
“设计师的工资普遍偏低,2019年的时候我的月薪才4000元,加上年底的提成一个月也才6000元,加班也偏多。”不想在设计行业熬下去的庞星决定下沉到一线,“更接近客户的工作才让我觉得有血有肉”。
因为学过设计,可以看懂图纸,庞星就当了两个半月的学徒,而一般的学徒都要工作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转正。目前庞星的日薪大约500元,一个月平均工作26天,月收入大概在1.2万元到1.5万元。由于目前他是以个人名义接单,没有和任何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五险一金。
据他了解,在杭州地区,装修工人最高月入约3万元到4万元,而挣到这个工资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还在干活的工人来讲,能到这个工资水平的起码要有十多年、二十多年的经验,”庞星表示,“带我的师傅是二十多年的老电工,一年也就二三十万。”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近年来瓦工工费上涨最多。在房屋装修中,瓦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面与墙面的找平、贴墙砖和地砖等。
许进在2004年进入装修行业,最初做水电工和油工,做工长已经有10年。“10年前,北京地区的瓦工一天也就300多元,现在最低一天600元,翻了一倍。如果是包工工程,10年前每平方米报价30元,现在最低60元。”他表示,目前团队内的瓦工一个月能挣2万元左右,其他工种一个月大概能挣1.5万元到1.8万元。
不仅大中城市,小城市的装修工人工费也在上涨。在山东某县城从事给排水安装生意的常先生反映,当地大工一天300~360元,小工一天也要200元,还经常找不到人。
据了解,一般来说,大工包括电工、水暖工、瓦工、木工、油漆工等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种,而小工则多为大工打下手,如搬砖、和水泥等。
报告显示,蓝领薪资增速高于白领
装修工人工费上涨也是近年来蓝领群体收入上涨的缩影之一。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目前,近七成蓝领劳动者月均工资收入集中在5000~8000元之间,收入居于前列的有外卖员、快递员等“新蓝领”。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城镇化程度不断推进,目前,蓝领群体既包含建筑工人、农业工人等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也包括在数字经济下衍生的新形态工作者,如外卖员、快递员、美容美发师、网约车司机、房产经纪人等,简称“新蓝领”。
中国蓝领的平均月薪由2012年的2486元增长至2023年的6043元,增长了2.26倍。剔除通胀因素后,蓝领人群实际平均月薪是10年前的1.85倍。
与此同时,白领薪资增长较慢。上述报告通过统计各大招聘网站数据显示,白领月薪由2012年的6439元增长至2023年的8388元,据此计算,未剔除通胀因素仅增长1.30倍。十年间,蓝领与白领群体的平均月薪差额由2012年的3755元降至2345元,差距逐渐减小。2023年,白领的平均月薪仅为蓝领的1.39倍。
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入行?
尽管薪资看起来颇为可观,但多名受访者反映,行业现在“青黄不接”,瓦工的年龄断层现象也最严重,“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干这一行”。
许进目前所在团队内的装修工人在30岁到50岁之间。“现在已经没人做装修这行了,比我们年龄小的很少,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了。”许进说,“瓦工体力活很多,相比其他工种更累,工人更稀缺,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水电工和油漆工年轻一些,有30岁左右的人在做。”
北京地区的朱工长在20年前进入装修行业,他同样表示,瓦工和木工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年龄基本在四五十岁以上,“年轻人没经验,做不好”。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向记者指出,建筑行业招年轻人很困难,因为工作环境确实不符合年轻人的需求。此外,随着结婚人口数量和房地产交易活跃度的下降,装修需求进一步缩减,行业能否吸引和留住从业者仍需要打上“问号”。
在微博话题“月入两万五的瓦工你愿意做吗”下,不少网友指出,除了对体力要求高、工作环境不好外,建筑行业常有的“欠薪”也是阻碍年轻人入行的原因之一。
前述报告也显示,建筑零工的薪资拖欠情况较为突出,近四成从业者遇到过薪资拖欠情况,拖延时间集中在1~3个月,占比为36.1%。
市场观察:新生代蓝领群体,就业动机更加多元
当下,电工、木工、泥瓦工等传统蓝领工种薪水增长趋势明显。这与总体人力用工费用上涨有关,但根本还是在于技术工人供不应求。
近年来,“本科生满地跑,技术工无处找”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愈发凸显,建筑装修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等新闻频出。相关报告显示,虽然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但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却超过1.5,即每150个岗位只有100位求职者,缺口不可谓不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收入自然就高了,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
但真正让人忧心的是,即便收入越来越高,很多技术工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仍旧较低。这种反差背后,有传统技术工种的多重矛盾现实。一来,与“高薪”相对的是“高辛”。比起多数白领工作,以建筑工人、水电工、工厂装配工人等为代表的蓝领工种往往需要付出更多体力劳动,且长时间处在脏污、噪声环境中,“赚的是辛苦钱,吃的是青春饭”。二来,“月入2.5万元”并不是所有蓝领工种的普遍常态,高收入对应的是高技术水平与行业经验。年轻人要想提高收入,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培养过程。而学徒期几千元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去送外卖、送快递。三来,上升通道狭窄、权益保障不够、社会认同不足等成为传统技术工人从业意愿的深层次阻碍。苦、累、难,还难言体面,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要吸引年轻人,那就应该多多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报告显示,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蓝领群体已“接棒”成为蓝领劳动力市场主力军。而相比父辈,他们的就业动机更多元,即工作不只是一个“饭碗”,也包括对职业前景、兴趣爱好、工作效能、劳动尊严、权益保障等多重维度的考量。
针对这种新形势,相关方面除了要努力提高各种技术工种的工资待遇,也要在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多维度上下足功夫。近年来,无论是“技能人才评上高级职称”,还是“技术工人登上国际国内技能大赛舞台并取得佳绩”,都激发着很多年轻人钻研技能、提升技能的热情。
张成刚表示,未来,为了促进蓝领群体就业质量的提升,需要持续发挥新就业形态的引领作用,让更多蓝领群体有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