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吴雪薇/文 马俊杰 实习生 李旺/图) 今年春节,福州的游神火“出圈”。在传统的福州巡游队列中,神像被称为“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近日,海都记者来到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了解塔骨与它背后的故事。
虽然已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气氛仍在福州延续。正月十八日清早,高湖村“00后”年轻人王宇鑫和村里“祝庆堂”的把社成员们集中到其中一人的家中,准备请出收存在柜中的塔骨部件,为两日后的巡游做准备。“把社”是对民间信俗类管事团队的称呼,负责处理堂口的日常事务,“祝庆堂”把社目前有二十多名成员。
高湖村的“祝庆堂”所供奉的神明为“蒋谢二都总管”,被民间亲切地称呼为“七爷、八爷”,是巡游队伍中较为常见的神像。在王宇鑫的描述中,七爷主管事业,八爷治病救人。王宇鑫说,塔骨的形象如何塑造,是他们在仪式中通过各种方式决定的。
“祝庆堂”的两对塔骨是1991年请工匠重新打造的,头桶材质为脱胎漆器,雕塑精美;帽子基座为金属,身体为竹篾打造的支架。组装时三个部分由铁丝连接固定,在塔骨肩部铺以棉质坎肩以增加“肉感”,再在外部披挂衣饰。“七爷”高约三米,“八爷”则与人同高。“七爷塔骨大概有三十斤,八爷会轻一些,但十几二十斤也是有的。”今年58岁的吴明富已“退居二线”,挺塔骨这样耗费体力的事,就转为王宇鑫这样的年轻人来做,他则在装塔骨的时候来搭把手。“年轻人很不错,把传统都传承得很好。”
据介绍,挺塔骨颇耗费体力,挺上一段路,就需要人来替换。替换时需三个人:两人托起塔骨,让里面的人钻出,外面的人钻进。挺塔骨有一些技巧,要迈“八”字步,以腰部的力量摆动起神像的手,以显出昂首阔步的威严。“既简单,也不简单。我外公挺塔骨挺得顶好,我学了好多年也学不出他的那种灵动。”王宇鑫说道。
对于不少人来说,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而福州游神火“出圈”,既体现了年轻人对民俗活动的热爱,也展现了福州烟火气的独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