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耕海牧渔 向海图强

开春以来,泉州陆续启动“海上春耕”,海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渔船结群开赴海区作业生产

位于惠屿的泉州最大现代化新型塑胶网箱养殖示范基地

渔民乘坐收割船收割紫菜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福建日报 文/图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福建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千百年来,福建先民傍海而居、向海而兴、拓海而荣。

农时不等人,春日似黄金。2月29日,记者获悉,开春以来,泉州市陆续启动“海上春耕”,海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统计,今年以来,泉州全市共投放大黄鱼、鳜鱼、鲈鱼、石斑鱼、真鲷等经济鱼类苗种约2000万尾,春节以来,日均出海作业渔船数同比增长86.3%。

而为了餐桌安全,实现水产养殖全过程“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泉州市近海养殖全流程监管溯源平台日前通过竣工验收,目前已正式开展主体信息注册等推广应用工作。

深耕“泉海粮仓”

收获“海上牧场”

记者看到,沿海渔民乘坐着小船在海面上穿梭,进行贝藻类管护、更换养殖浮漂等养殖作业;工厂化养殖基地陆续投放鳜鱼、罗非鱼等鱼苗,为新一季生产播种希望;捕捞渔船结队开赴海区作业生产,印度洋海区远洋船队喜获丰富渔获……他们为泉州市全年水产品丰收增产、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据悉,近年来,泉州市不断深耕“泉海粮仓”,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目标,大力推进“海上牧场”建设。在持续创新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模式、技术的基础上,出台了《泉州市促进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泉州市渔业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强化资金、政策、项目扶持等多项措施,渔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10.13万吨,增长3.12%,产值174.75亿元,增长3.6%。

近海养殖全溯源

餐桌安全有保证

据了解,泉州市近海养殖全流程监管溯源平台充分运用二维码、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开发了基础数据、区域网格管理、违规执法处理、销售出货管理、智能合规验证等十大功能模块,可对近海养殖产业链中的种苗、生产、养殖、流通等重要环节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从而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市民餐桌安全。

“目前,平台建设进入基础数据录入阶段,近海养殖中食用水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养殖主体纳入平台监管。”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平台的顺利建成,为泉州市近海养殖监管添加了新的“利器”,有助于泉州市建立养殖主体监管动态数据库,及时对近海养殖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预警和处理,有力地提高泉州市水产品质量监管的精准性、规范性和便利性。

向海而歌 奋楫逐浪

长达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彰显着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襟山带海的地理特征,促使福建先民们以海为途、拓海而荣,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外,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生机盎然的“海上乐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人以大开放的胸怀和大进取的气魄,搏击于波峰浪谷间,将海洋纳入重要生产生活内容。

听“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喧嚣繁荣,东冶、甘棠、刺桐、月港、厦门等港口次第繁盛,从福建商帮的赶海弄潮到海外商贾的安居乐业,再到“世界茶港”的风云际会,海上贸易在梯航万国中不断拓展延伸。

思“倒海翻江卷巨澜”的伟大先贤。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大大小小的渔村曾经星罗棋布,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捕捞技艺成为海洋文化版图上的历史遗珍。在石狮市鸿山镇东埔村,有一个由村民自发筹建的石狮市弘洋渔文化馆,通过船模、旧渔具、习俗用品等再现历史上的渔业生产情景,以有形的载体记录下传统捕捞技艺,将石狮耕海牧渔的文化浓缩、萃炼、传承。

有海水处即有福建人!向海而兴,背海则衰。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连续8年保持全国前列,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等指标居全国第一,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海洋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安装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建设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造全球首创的深海2500米采矿船,在穿山过海的福厦高铁线上试验成功时速453公里新一代动车组……创新创造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活力。

向海而歌,奋楫逐浪。人生海海,敢拼会赢。福建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蔚蓝的海洋,孕育着无限希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