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2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泉州将建设“无废城市”

通过实施“1+6+8+N”战略,到2025年,全市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培育400家以上“无废细胞”单位

投放垃圾可获得收益

泉州万科城小区居民在投放垃圾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文/图

2月29日,记者从泉州市获悉,《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简称《方案》)近日出台,提出将通过实施“1+6+8+N”战略,聚焦“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废和废旧物资”六大固废领域,建设N个“无废细胞”场景,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促进城市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中有降,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30%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危险废物力争实现全面信息化管控,废旧物资加工利用量达到507万吨,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培育400家以上“无废细胞”单位。到2030年,“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降低,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全过程监管实现“一张网”,美丽泉州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进减污降碳 推广规范收运

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实施石化、化工、纺织印染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全面推行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到2025年,全市“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100%。

开展绿色制造项目创建,推动石材、陶瓷行业技术升级,推广应用金刚多线锯工艺、高效粉磨、高效能烧成、建筑陶瓷及日用陶瓷富氧燃烧等新技术、新装备。到2025年,新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0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0个。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推广规范化收运服务,到2025年,德化县陶瓷产业固体废物、南安市和惠安县石粉保持全量统一收运;晋江市、石狮市印染污泥台账覆盖范围达100%,鞋服边角料规范化收运台账覆盖范围达90%;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2个。

到2025年,新增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3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南安市、惠安县大理石粉综合利用能力达150万吨/年,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提高垃圾分类效果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不低于150次,街道社区、学校等场所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点数量不低于3个。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索实施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分类计价制度,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推行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健全相关机制。推行视频会议、电子桌牌、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方式。倡导全社会开展“光盘行动”,引导住宿、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2024年、2025年分别选择10个、8个乡镇,按“5个有”标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体系;到2025年,城市、县城、所有乡镇(集镇区)保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

优化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到2025年,中心城区厨余垃圾分类收运量占比20%,其他地方厨余垃圾分类收运量占比5%。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9950吨/日以上,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应急状态保障设施。

推进装配式建筑 加快消纳场建设

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以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建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各地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开展装配式装修试点工作。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5%。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到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30%。

加快消纳处理设施建设。2024年底前,各地视情况建设1个建筑垃圾资源利用项目或建筑垃圾中转场(站),已有消纳场或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地方可进行升级改造。2025年底前,泉州台商投资区和南安市各培育1家年处理量100万吨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综合基地。

提升技术工艺水平。到2025年,进厂建筑垃圾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优化畜禽养殖布局 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以生猪、蛋鸡养殖等为重点,在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到202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均设立台账,建立种养循环结合、农牧循环示范点20个,建成省级及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30家,建成5~7个重点畜牧产业强镇,初步形成1个优势特色畜禽产业集群。

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淘汰养殖泡沫浮球,做好废旧养殖设施处置。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到2025年全市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以上;深挖农业产品特色品牌,到2025年,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55个以上,新增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100个以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