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福州市博物馆、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等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仓流,好年景,春开头。
下周一将迎来中国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正月过后第一个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东方这片土地上,万物复苏,大地回春,重新开启春耕秋收的劳作。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由来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世界是天圆地方。他们仰望日月星辰,希冀从这片浩瀚中找寻到极致完美的规律,来指导自己脚踏实地的耕作。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分成二十八宿,按方位分成四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里的“龙”指的便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成为节日,最早是在元朝时。但早在汉朝,人们就会舞龙求雨。《山海经》中说,应龙在南方,南方多雨;烛龙“风雨是谒”,意为经常召来风雨。古人认为,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它能驱邪攘灾、纳祥转运,护佑着龙的传人。于是,人们敲龙头、迎龙归、剃龙头、吃龙食等,祈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故“龙抬头”也叫春耕节,也是劳作的人民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
福州习俗有讲究
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由于地域不同,全国各地风俗也有差异。但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这一天福州有哪些吉祥特别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你都知道几个?
二月二剃龙头
二月二最常见的传统习俗就是剪头发。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这天很多人会去理头发,叫做“剃龙头”。有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好彩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万物更新的时候,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旧风俗中正月里不能剃头。等到二月初二的时候,带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为了一年好兆头,意味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鸿运当头!不仅如此,当天还要让小孩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希望长大后能够断文识字。
吃龙鳞饼
春卷是福州地方特色小吃。到了二月二,福州很多市民都会去买春卷皮。春卷皮用面粉或者米浆制作而成,往春卷皮里放入虾皮、瘦肉、包菜等馅料,稍微卷一卷,咬一口鲜香爽口,十分美味。
这一天,各地会吃不同的龙食。为取吉利,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春饼又称“吃龙鳞饼”,吃猪头肉称“挑龙头”,吃面条是“扶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是“吃龙子”。这些普通的食物因一个“龙”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滋味。人们以吃有“龙”字的食物来沾“龙气”,希望以此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吃咸粥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要吃咸粥。吃咸粥起源于旧时福州。因物资匮乏,百姓生活水平较低,只有在春节前置办年货时才能采购一番。等到了二月二这天,食物储存了一个多月,且天气渐暖食物容易变质,不少家庭主妇会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物都混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糯米,煮成粥,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久而久之,老福州“二月二喝咸粥”的习俗就形成了。
过“花朝节”
福州一些地方喜欢将二月二作为“花朝节”。相传宋朝把二月二指定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节”。到了元朝,又有“踏青节”之称。
“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仲春月,踏青去,灼灼桃花送春风。此时天气渐渐转暖,百花齐放,人们结伴踏青赏花,乐趣十足,年轻女子还喜欢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祭祀土地神
“二月二,敬土地”,农耕时代,土地最重要,春耕即将到来时,祭拜土地公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在南方,人们会在这天祭祀土地神,虔诚祈祷保佑这一年,春来麦禾茁壮,秋到五谷丰登。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地公”、“福德正神”。福州的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的生日,称为“土地诞”,也叫“发财日”,这是比较独特的。
在这天,福州大部分商家为给土地公“暖寿”,会准备丰盛的供品敬奉土地公,以祈福风调雨顺,有“水进”。这是因为在福州话中“水”意味着“财”,有水进就意味着财源广进。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不仅体现出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和敬畏,也有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相关链接
除了福州本地习俗外,厦门、莆田和漳州等地的风俗和习惯也不尽相同,它们都是本地的一些特有的民俗活动,也颇有看点。
厦门:造秧船
二月二,厦门还有不少的民俗活动。许多“龙抬头”的习俗都与土地、耕作有着密切联系。农耕时代,土地最重要,春耕即将到来时,祭拜土地公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二月二,敬土地”,不仅体现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和敬畏,也表达了对新一年丰收的美好祝愿。
造秧船是厦门等闽南地区二月二又一重要民俗活动。“二月二,造秧船。”秧船形似脸盆,是闽南地区插秧的必备工具,用来运载小秧苗。二月二,许多农户开始造秧船(修秧船),制作、修缮劳动工具,准备春耕。
漳州:米烧粿
漳州的二月二吃“米烧粿”,漳州市区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卖“米烧粿”。这是祭拜灶君的必备供品。这一天理发店生意兴隆,二月二不仅是灶君的生日,更是理发店的节日。古有腊月二十七后不剃头之忌,到龙抬头这天正适合理发,不少人趁着剃龙头讨吉利。
莆田:打牙祭
莆田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打牙祭,大聚餐”之俗。莆仙人有“做牙”习俗,也称“打牙祭”。这一节俗,原本是商家的祭祀方式,后来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仙游农村家家户户用大米、芥菜、肉丝、海蛎、炸豆腐、葱花等煮米粥,民俗认为在“二月二”吃这种菜粥可以洁身健肤,免生疥疮。
在莆田龙桥泗华村,还有一个特色民俗活动“抢豆腐丸”。每年“二月二”的前一天,村民们都要集中到一起用豆腐和蔬菜制作豆腐丸子,随后进行“抢豆腐丸”民俗活动,抢豆腐丸主要是为供奉溪安祖社内吉祥庙相的神仙,其实是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团圆平安,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