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本去应聘的,却被骗花钱培训了”

招转培、先交“体检费”、挂羊头卖狗肉……专家提醒求职者,一定小心这些求职陷阱,要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维护好自身利益

“本来是去应聘的,却被骗花钱培训了。培训结束后根本没有给我们安排工作岗位。”近日,去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林欣(化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明明是求职上班,最后却变成了花钱培训。“招转培”陷阱,让求职者竹篮打水一场空。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工作打着“新项目”“高收入”旗号,有的招聘岗位“挂羊头卖狗肉”,背后实则都有坑蒙的陷阱嫌疑。

当下,春招市场升温,求职应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地各部门聚焦就业领域重点和难点,打出稳就业政策“组合拳”。专家提醒求职者,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在求职过程中注意守护钱包安全,维护好自身利益。

【陷阱一】 入职前花3万多培训 结果根本没安排工作

求职过程中,林欣碰了不少壁,直到接到来自云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面试邀请电话,应聘岗位是“视频剪辑”。

面试当天,走进该公司所在大楼,看着西装革履的人们,公司墙上各种规章制度,林欣很激动,感觉这是一家非常正规、发展前景不错的公司。

由于自己大学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视频剪辑仅是爱好。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个人能力测试后,人事部和技术部的面试官“委婉”地告诉林欣,她目前的技术能力无法胜任视频剪辑岗位,不能进入公司项目部,只有通过实训才能够留在公司或进入合作企业。

紧接着,面试官向林欣介绍公司的强大实力:“项目部资源和经验都很丰富,留在这里可以有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前景。”“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等学成后试用期工资为每月4500元,转正后则达6000元至8000元。”……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再加上面试官的轮番游说,林欣最终下决心和这家公司签订了岗前实训合同。合同表明并承诺为乙方提供就业服务并保障其就业。

“对职场新人来说,这种保障就业的承诺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林欣告诉记者,当时她留意了一下,和她同方向的同期学员有72人,基本都是应届生和行业新人。

合同同时表明,实训时长在2.5个月至3个月左右,金额为24900元。249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刚毕业的林欣无力承担。

“公司人事专员说可以扫码下载第三方贷款平台贷款支付培训费。”林欣回忆说,她扫了二维码贷款支付后才发现,每月需要还款1286元,共24期,合计为30864元。

然而,实训结束后,当林欣和其他新人满怀信心准备上岗时,公司却完全不提安排工作的事,去问反而让林欣他们自己去找工作。林欣说,找到公司管理层,对方避重就轻,极其敷衍,她只能边找工作边还贷款。

【陷阱二】 入职前先交“体检费” 申请退钱却遥遥无期

“找工作避雷,骗体检费的,快跑!”想起去年11月的找工作经历,洛洛依旧记忆很深。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自己的经历提醒求职者,不要再坠入自己遭遇的“体检陷阱”。

洛洛介绍,去年的一天她接到一个猎头电话,让去公司面试。让她感到诧异的,是面试的地点环境比较简陋,当时自己就有了一丝怀疑。第二天“入职”时,她发现给到的合同内容有些简单,且被现场提醒需要缴纳1000多元钱,去公司指定的医院体检。

真正让洛洛感到不靠谱的,是公司工作人员向她介绍,1000多元的体检费用是前期自费,公司后期会分三个月时间逐步全额报销。然而,对方表示入职需先实习一个月,且在合同中有“霸王条款”——做不满实习期,薪资不发。洛洛质疑合同应该是一式两份而不是一份,这名工作人员又补充说,体检结果出来后,到公司再签署一份。

“我认为让先交钱的工作一定是骗子。”洛洛把这段求职经历发出后,很快吸引了不少求职者跟帖。在跟帖中,有多位去过该公司应聘的求职者留言认为,该公司确实有骗取体检费的嫌疑。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骗体检费”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多地求职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均有遇到此类陷阱。其中一位求职者投诉一家公司,称以虚假宣传手段骗取未入职员工体检费,费用是一般体检的两倍(1218元)。未入职员工在交了这笔钱之后,公司并未履行承诺给予应有的工作,而申请退钱后,就是遥遥无期的等待,甚至不再理会其诉求。

【陷阱三】 以招聘为噱头 让应聘者卖房

记者采访发现,求职者在找工作时,除了可能被要求投资、交各类名目的钱外,还会遇到一些招聘“挂羊头卖狗肉”。上个月,小宁就遇到了这样的咄咄怪事,并感叹自己被骗。

1月初,小宁在某知名招聘软件上看到一个工作机会,一公司正在招聘经理助理。该公司为此职位给出的报酬是“无责任底薪10000元—12000元”。看到工作没有什么业务业绩上的硬性规定,小宁投递了简历并很快被邀请面试。不过真正到了面试阶段,才被告知经理助理无责任底薪只有5000元,所谓10000元左右是加上各类补助和“五险一金”的价格。面试当天,面试官还向小宁推荐了“更适合”的营销岗位。在一番沟通后,小宁选择了后者,并开始了一周时间的培训。

在培训期间,小宁逐渐发现工作内容和面试时宣称的并不一致。培训几天后,真正让小宁不安的事情发生了——要想正式入职,需要购买一套房或者售出一套房,否则无法正式入职。小宁认为这样的要求对自己压力很大,且与当初面试该岗位时对方所承诺的内容不符。“慢慢地,我逐步了解到这个公司其实是以招聘为噱头,让我们去了解房地产项目,让我们从应聘者变成客户。”

而对于如何实现在一周时间内买房或者成功卖房的疑问,小宁介绍说,她了解的做法是求职者未必需要真的购买房屋,而是用自己的名义去贷款,然后会有房屋开发商每个月打钱到账户上,帮着还钱。“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千万不要上当。”

【调查】

忽悠手段花样百出

“高收入”是玩传销

调查中,不少求职者向记者反映应聘过程中遇到“招转培”陷阱,有的公司打着“零门槛、高薪兼职”等幌子,入职前要求付费培训,忽悠人的手段花样百出。在某投诉平台上搜索,可以发现不少求职者的相关投诉。

来自江苏的方舒(化名)在求职过程中也遭遇了“招转培”陷阱,自己为此在某平台贷款2万元支付培训费。“发现不对劲后我想与对方解约,但对方一直推脱。”

在找工作或者兼职的过程中,收入多少往往是求职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前几年的“网络兼职”“刷单返利”骗局有所不同,如今有一类骗局是打着“高收入”“新项目”的旗号来步步引诱求职者掏钱投资,最终造成钱财损失。

“新项目,正规赚钱,月入10万。”点击对方发来的资料文档,记者发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打着“流量卡代理”幌子,带有传销色彩的陷阱工作。“要投入的,这是玩虚拟币。”在群内发送招聘信息的人介绍说,如果要在该“新项目”上赚钱,现在需要最少投入2394元人民币购买虚拟币。虚拟币可以放在交易市场内出售,“可以卖给别人,也可以卖给我,我也回收,对你拉进来的人,你拿60%,然后每天捡钱”。

记者检索相关信息发现,此前国内就有地方发生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引诱求职者(投资者)发展他人为下线投资,进而骗取钱财的案例。

【专家】

完善投诉处理机制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分析“招转培”套路,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发现,这些求职者大多存在以下共同点:投递简历的工作岗位门槛相对较低;本身的条件不太符合求职岗位;对某个行业了解不深,但想进入该行业;初入职场或进入职场不久;技能水平偏低等。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活动,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各平台要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认证和信息发布人员的实名认证,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招聘企业红黑榜制度,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常莎建议。

业内人士建议,加强行政许可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之间的沟通衔接,健全相关部门信息交换机制,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形成监管合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高校在学生毕业前要加强对其求职培训及反诈宣传,普及求职、贷款、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打造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监管机制,对开展“培训贷”的机构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增强监管威慑力,净化网络招聘市场环境。

受访专家建议,求职找工作,应充分考虑自身特长和能力水平,如果遇到“未来就业前景广阔,但需要参加付费培训”“只要付钱就能参加推荐就业”等以及过高的薪资允诺,一定要提高警惕。在求职过程中若遇到上述问题,应立即保存证据,以便维权,同时向人社部门或公安机关投诉举报,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合法治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