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最忆船政》是怎么炼成的?

2亿元打造首部船政历史题材演艺秀,春节期间一票难求;演绎的不只是马尾的故事、福州的故事,更是中国自强不息的故事

船厂老车间被改造为《最忆船政》剧场

《最忆船政》剧照

N海都记者 宋晖 罗丹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866年12月23日,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船政破土动工,从欧洲订购机器设备,聘请西方工程技术人员;设立船政学堂,培养本国的工程和海军人才。船政开创了中国海军、舰船工业、新式大学教育等一系列新生事物,以此为国家追求自强,这种学习先进科学知识、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模式被誉为“中国自强之道”。

157年之后的2023年,在马尾的船政旧址中国船政文化城里,一间1975年落成的老厂房进行改造,建起了一个特殊剧场,一出海洋强国题材、船政题材的文旅演艺《最忆船政》在这里上演,将157年的渐进时光浓缩进了近80分钟的演艺中。在剧中可以听到船政学堂琅琅的读书声、甲午海战的连天炮火声;再次见到船政先贤的形象:沈葆桢、严复、邓世昌、魏瀚、陈兆锵……

3月10日,经过短短78天,《最忆船政》迎来了第100场公演。又是爆满!连主创人员也出乎意料,这出刻着“马尾”“船政”标记的演艺秀自2023年12月23日首映以来能如此爆火出圈。

《最忆船政》总监制、船政史专家陈悦说:“这部剧能火,我觉得并不是偶然的,从内容上说,这不仅仅是马尾的故事、福州的故事,背后刻着的实际是‘家与国’,是体现家国情怀的艺术诗篇,能够引起最大范围共情的故事。”

有多火

拥有多个“第一”光环 不少游客成“船政粉”

“全国第一部海洋强国主题多维体验剧”、“第一部船政历史题材立体演艺秀”、“第一座折叠渐进式剧场”……拥有多个“第一”的光环;公演100场,近3万人次观看(每场400个座位),好评如潮,着实不易。

“福州人最初听说这部剧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还会犹豫,一部在马尾创制的剧,能有多好看?200多元的门票,性价比高吗?”《最忆船政》总监制陈悦告诉记者,“这部剧是靠自身的品质把自己带‘火’了,而且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很多外地观众把这部剧‘炒热’了!”

因为马尾离福州火车南站、长乐机场都相对更近,于是,春节期间很多外地游客将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作为福州旅行的第一站或收官站,结果让他们惊喜,《最忆船政》为他们的这次旅行增添了完美的体验,还有很多外地观众原本是冲着“印象”系列的品牌,来追这最新一部。《最忆船政》是“印象”系列的第十九部作品,看了剧,他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成了“船政粉”——“火车票都订了,看完了这部剧,还想去船政文化博物馆多了解一些,那下一次再来吧。”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评价道。

“咸鱼”APP上大多是卖货的,但竟然也有游客上“咸鱼”加价求购《最忆船政》的门票。

有多炫

高科技梦幻剧场 仿佛置身时光飞船穿越

历史专家陈悦参与《最忆船政》让很多人感到惊喜。陈悦除了在海军史、船政史研究方面著名外,他还曾经参与创办过文化景区,有着“跨界”的独特经历。2021年秋,船政演艺项目正式筹划,陈悦最初作为顾问,为创作出谋划策,提供历史素材和创意。而后担任总监制,为全剧的内容把关,从历史和文化方面“保驾护航”,最后又兼任运营负责人,努力让这部剧演好、让票房卖好。

《最忆船政》总投资2亿多元,其中最大的投入是把船厂的老车间改成一个高科技的梦幻剧场,这是个超级复杂的工程,6000多平方米的场地里,摆满300多套独立舞台机械设备。

陈悦介绍说,其“折叠”“渐进”理念、老车间改造利用等理念,都是一流的。

什么是“折叠”“渐进”式演艺?

陈悦介绍说,简单说,就是将舞台、观众席、剧场功能一体化设计,突破传统简单、相对固定的观演模式。观众坐在可以移动的观演区,仿佛置身时光飞船,随着周边场景的自动变化,如同穿越时间,一次次打开两侧折叠的“史书”,沉浸式体验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我们的剧大部分是在室内演出,场景由机械装置不断变化,加上光影视效的塑造,产生很梦幻的体验;随着剧情的推进,突然间整个剧场的墙打开了,一道光照射进来,那一刻大家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看到真实的闽江、真实的城市楼宇、万家灯火,突然间历史与现实发生交互了,剧中向海图强的叙事,在这一刻获得了奇妙的升华,这个时候观众席还会直接移动到户外,那种感觉确实是震撼心灵。”陈悦说,“全剧一共8幕,这部剧使用的科技手段之多、之新,目前是国内的实景演艺里最突出的。”

有多感人

演员常忍不住落泪 台下观众也在抹泪

这部剧的演员,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几乎都是“00后”。

21岁的邱德源,就是其中一位,在剧中,他饰演“小尾巴”一角。“当时导演组到学校挑选演员,因为舞蹈功底扎实,就被选中了,去年6月来到福州,开始了我与《最忆船政》的缘分。”

在这9个月里,邱德源吃了不少苦,创排期间每天上午10点集合,凌晨3点收工,邱德源总能累得沾床就睡,但辛苦的同时,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9个月的排练、演出,邱德源也从一个青涩大男孩,成长为一名热血男儿。邱德源不止一次强调:“从前,我对‘船政文化’、‘海军摇篮’一无所知,而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先辈们的伟大,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邱德源说,不知怎么的,每当演戏时,他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其他的演员也是如此。而他也可以看到,台下的观众都在抹泪。

演员很拼,参与这部剧的其他工作人员同样拼。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的傅雪辰也参与过《最忆船政》的创排工作,她告诉记者:“当时每天深夜,演员结束工作可以休息了,此时,灯光、机械、视频、音乐等部门的老师进场,他们要利用凌晨到早上的这段宝贵时间,进行灯光、多媒体、机械设备的排练调整等工作,因为不能占用演员的排练时间。我们的音乐总监赵博老师曾在剧场里累倒,被送到马尾的医院,做心脏支架手术,还好抢救了回来。如今回想,那段时间大家真是为了这部剧全力以赴拼了!”

一出演艺如何体现“船政精神”

一出戏的精髓在于剧本。《最忆船政》如何展现出“船政精神”?

剧本创作之初曾有两个方向,主创团队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一个方向是书写历史,把船政15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历史片段截取出来进行表现;另一个方向是写意式的,重点在于刻画船政乃至中国近代海军的精神,让观众能够快速对船政、海军历史产生一种直观的印象。

研究历史的陈悦力挺“大写意”表现“船政精神”。陈悦说:“这出剧既然是‘印象’系列,关键在于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受,不一定通过这出剧去知道哪一年创办船政、哪一年马江海战开战……但会给观众一个深切的感受,引起了兴趣与热爱,去了解这段历史。我比较不赞成把演艺作品排成历史纪录片,演艺作品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用轻巧、引人入胜的形式,来传递出有关厚重历史和宏大叙事的印象。”

经过讨论,主创团队最后定出的目标是:做一部体现船政精神的剧,从这出剧里,我们要看到中国。将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等内容,巧妙地结合进剧中。

剧中反复地出现“升红旗”的桥段,这是陈悦在他的历史著作里最先整理出来的。“中国近代海军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传统,是从马江之战最先出现的,当时被侵略者打成重伤的几艘中国军舰,都出现了在沉没前把桅杆上破损的旗换下来,升起了一面崭新的红旗,以示绝不屈服。后面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到了抗日战争时,中国海军上也发生过这种悲壮的升旗。至于红旗,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海军中真实的存在,是代表勇敢战斗的旗帜。我们提炼这个元素作为贯穿全剧的一个线索,表达的是精神的传承。这面永远飘扬的红旗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员会书记、马尾区委书记庄永智称,这部作品在传承和弘扬船政精神方面具有深远的价值,已成为讲好新时代船政故事的福州文化“新名片”,也将推动福建船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船政文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