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自己只能辍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每天吃的是土豆……”2018年以来,一个名叫“凉山孟阳”的年轻女孩在网上迅速走红,她的“悲惨遭遇”一度感动了众多网友。走红后,“凉山孟阳”开始频繁直播带货,短短几年成为拥有386万粉丝的网红。然而,直到2023年5月,凉山公安机关对“凉山孟阳”“凉山阿泽”等网红虚假宣传进行调查,8人因虚假广告罪获刑,“凉山孟阳”被判11个月,相关账号已被封禁,背后真相和灰色产业链才浮出水面……
“男女感情纠纷”“211毕业男子被裁瞒着妻子送外卖”“商场保安徒手接住坠楼婴儿”……这些视频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很抓人眼球,它们不仅在网上大量传播,还引发了网友们热烈的讨论。然而,这些所谓“亲身的讲述”“真实的记录”,随后均被证实是通过摆拍、演绎的手法制作的。这类短视频为何屡禁不止呢?
走红
卖惨打造 “贫苦女孩”人设
年仅20多岁的“凉山孟阳”是四川大凉山最早走红的网红之一。走红初期,她曾靠“卖惨”打造悲情人设,以“视觉贫困”博取网友同情。在发布的500多条视频中,她住着破旧的土坯房,皮肤黝黑,身材瘦弱,穿着破烂的衣服,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下地干活……凭借“大山孤苦女孩”形象,“凉山孟阳”一时感动众多网友,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粉丝。随后,她走上直播带货之路。
2019年年底,一位名叫“三宝”的网友关注到“凉山孟阳”,看到她的讲述深表同情,并对她进行了捐助。2020年,“三宝”到“凉山孟阳”的老家昭觉县比尔镇吉曲村实地探访,发现她的父母都健在,一家生活在政府新建的安迁房内,家庭情况还可以,所谓土坯房完全是摆拍。“拍视频的场所,实际是当地农户养牛养羊的地方。”通过走访,“三宝”感到被骗了并进行举报。
凉山公安机关接到线索后开展侦查,发现网红“凉山孟阳”“凉山阿泽”在直播带货过程中虚假宣传,涉案数额巨大,涉嫌犯罪。截至案发前,“凉山孟阳”视频账号粉丝超过386万,“凉山阿泽”视频账号粉丝也超过50万。
据警方调查,“凉山孟阳”在直播间售卖的商品,实际上是他们从四川成都某批发市场低价买来的,有些甚至是仿冒品。2023年6月12日,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凉山警方依法对“凉山孟阳”采取了强制措施。
揭秘
雇水军制造 爆款抢单假象
办案民警进一步调查发现,2021年3月,“凉山孟阳”签约成为成都某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网络主播,该公司负责人是来自四川省蒲江县的唐某。随即,民警对该公司运营人员进行了核查。
经昭觉县公安局立案查明:2021年以来,成都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MCN机构)负责人唐某等人以剧本、摆拍等方式,在短视频平台孵化百万粉丝“网红”阿西某某(凉山孟阳,女,21岁)和阿的某某(凉山阿泽,男,21岁)。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唐某等人注册公司,雇佣郭某等人,在网上开设运营店铺,与“凉山孟阳”“凉山阿泽”达成合作。2021年3月以来,该团伙从成都、昆明等地低价购入雪燕、红花、贝母、羊肚菌等农产品,打着“凉山土特产”“助农”“原生态”等旗号通过网络直播销售。
其间,唐某伙同李某、郭某等人雇佣网络水军在社交平台涨粉引流、刷量控评,在直播间制造爆款、抢单的假象,直播带货假冒的大凉山原生态农特产品,诱导消费者购买,销售额超3000万元,非法牟利超1000万元。
根据唐某的供述,警方展开顺线追查,一个专门提供网络水军服务的团伙也浮出水面。“每个水军团伙,控制有几百甚至上千部手机,通过群控软件来控制每一部手机观看哪一个网红主播和哪一场直播,然后根据写好的剧本话术在直播间去刷评论。”办案民警向记者介绍。
3月18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日昭觉县人民法院对“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一共有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其中,公司负责人唐某被判刑1年2个月,处罚金10万元;网红阿西某某(凉山孟阳)被判刑11个月,处罚金8万元;网红阿的某某(凉山阿泽)被判刑9个月,处罚金4万元;李某、郭某等5人被判9个月至1年不等,处罚金2万元至8万元不等。以上人员非法所得均没收。目前,“凉山孟阳”“凉山阿泽”的短视频账号已被封禁。
调查
摆拍视频不在少数
文案大多转载抄袭
其实,像这样毫无下限的摆拍视频不在少数。
1月6日,某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画面中的女子在重庆某公园内,以孕妇的形象主动征婚,手拿写着征婚条件的纸张,语出惊人:“虽然娃儿不是你的,但是媳妇是你的……月薪低于2万的不考虑,以后娃都养不起。”根据警方的通报信息显示,该女子姓陈,是一名自媒体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乔装孕妇自导自演了相亲场景。
去年7月28日,网络上一个“遭陌生人要求陪酒”的短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迅速登上多个平台的社会热榜。随后,这名博主又发布了一条所谓的声明视频。这样一番推波助澜的操作,让这个视频的点击量再度过万,将事件推向新一轮高潮,这也引起了公安机关的注意。餐厅监控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经调查,这个视频是摆拍造假的,前后大概只用了30分钟,就创造出这样一条“引发全网众怒”的短视频。
去年8月3日,某网络平台发布了一个短视频,除了哭泣声,上面文字打的是“深夜,外卖姐姐送餐,下楼发现车被偷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时长仅10秒左右的视频,当晚浏览量已超6000万次,收藏量超过10万次。经警方调查核实,该视频为摆拍,而他们当时摆拍的全过程被大街上的户外监控记录了下来。
记者发现,这些摆拍、虚构演绎的短视频文案大多是转载抄袭的,用网友的话说“都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这背后,这些虚假视频的大多数发布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流量进一步变现赚钱。这类摆拍造假视频骗取了网友的同情和共情,让很多人纷纷掏腰包买了假冒产品,消费公众同情心。
专家
流量经济不能
脱离法治轨道
那么,怎样治理短视频摆拍造假之风?专家认为,需要各方各部门共同携手一起发力。
“治理假视频的虚假信息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需要平台加强自律和监督,也需要受众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需要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制作人(造假者)的违法成本。最根本的是要从源头治理,切断相关利益链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新宝说道。
这些内容导向不良的短视频,冲击公序良俗,甚至违规违法,必须加以整治。如果纵容这样的信息泛滥,人们频繁地被欺骗,会对真人真事的新闻事件也变得麻木无视。这些消极负面影响最终要全社会买单,受害的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种以虚假手段骗取流量的无底线做法,有关部门、互联网平台以及视频制作发布者等相关方,都需要各负其责。流量经济不能成为造假经济,更不能脱离法治轨道。
(综合央视《焦点访谈》、成都商报、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