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 广州日报
“如果青少年长时间沉迷视频,文字阅读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有效培养和训练”“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熬夜、通宵刷短视频”……不久前,“孩子沉迷短视频”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儿童与短视频很难完全切断。相关学者建议,家长应科学引导孩子将短视频作为生活学习的辅助,尽量避免其对深度思考能力产生影响。
猎奇 内容夸张没营养
“家人们注意了,看我弄死这个老六。别跑,看我一刀攮死你。”听着iPad里传出的声音,老崔蹙起了眉,再瞥见孩子的笑容,更气不打一处来:“赶紧的,别看了啊,最后三分钟!”
老崔的孩子正上四年级,按照父子间的约定,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就是孩子的“iPad时间”。据他观察,前一两年,孩子主要以打游戏为主,“吃鸡、蛋仔”玩得不亦乐乎,可如今,刷短视频成了孩子的一门“功课”。“每天必刷,还同一个视频反复看。”
从内容来说,起初孩子爱看的视频,多是游戏攻略或动画片段,但渐渐开始“走偏”,喜欢上了内容无聊、表演夸张的短视频。即便是游戏、动画中的画面,也常由视频制作者重新配音,掺杂了许多低俗内容。
例如某吃播类主播,虽然选择的食品都是常见零食,但视频使用绿色怪异的滤镜,主播表情也非常夸张,吃上两口就要挤眉弄眼、作呕吐状,引得孩子哈哈大笑。游戏类视频则以录屏为主,视频制作者往往会加入大量夸张的“react(反应)”,遇到敌人便大喊大叫,打败敌人就疯狂嘲讽,脏话更是很多主播的“招牌”。此类视频火爆后,还会有网友将视频中的“名梗”再次剪辑,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内容更加单一、重复的“高能视频”。
类似的视频,恰恰迎合了孩子的猎奇心理。“这么大的男孩,最喜欢这些‘屎尿屁’的梗,看得那叫一个开心,还非拉着我一起看。”老崔坦言,自己并不希望孩子与网络隔离,许多网络热梗也是孩子的社交话题,但视频内容毫无营养,又令他如坐针毡。
对存在污言秽语的视频,老崔也曾试图利用平台中的投诉功能进行举报。但实际操作中,他发现投诉步骤非常繁琐,也不一定有用。“需要提交很多证据,截图录屏鼓捣半天,过一个月再看,视频还更火了。”
担忧 以偏概全受误导
更让家长们忧心的,还有某些传达“价值观”的视频。
“作业纸张很锋利,容易划伤人;写多了作业容易累,会得近视眼……所以同学们,远离作业,从你我做起!”
仅以“远离作业”为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诸多利用真人出演、动画剪辑等形式,描述师生矛盾、抵触学习、对抗家长的视频。
此类视频很受观看者追捧,一则由小学生表演的“作业疯了”视频,收到超2.7万点赞、2000条评论。其中不少评论都表示“同意!赶紧扔掉作业”“珍爱生命、远离作业”。
“这种话简直说到我儿子心坎里了,他天天拿着这些视频说事儿。”小张的孩子最近学会了一套“话术”——老师留作业叫“压迫学生”,家长布置学习任务是“破坏亲子关系”,抄写生字、单词,更是孩子的“压力源头”。这些说辞,几乎都来自短视频,更有许多短视频渲染学习任务对于孩子的压力。
小张坦言,为孩子减负是现在社会共同倡导的,家长也认同,但到了短视频里,表达完全变了味,“好像作业一点都不能做”,让家长十分被动。“拍摄这种短视频,一看就是为了吸引孩子,以偏概全,可孩子不明白,还觉得视频讲得有道理。”
不仅是学习相关,为了吸引眼球,一些涉及社会现象、热点内容的短视频,往往将观点激化放大,成年人尚且易被误导,何况孩子。虽然部分视频标注了“仅供娱乐”等字样,但对孩子而言,很难理解“玩梗”与真实的区别。
发现 替代陪伴易上瘾
在家长李女士看来,孩子沉迷于短视频,与家庭关系紧张、缺乏陪伴脱不开干系。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五岁女儿生病,她陪着在医院输液。隔壁位置来了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输液期间两三个小时,一直在刷短视频。“除了外放声音打扰别人,这眼睛也受不了啊!周边家长都在担忧,孩子父亲却不闻不问。”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在家庭和同伴关系中没有感受到支持或者温暖等,而刷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市黄埔区心灵家园理事长孙鸿松表示,父母多关心孩子日常的网络使用情况,而不是让青少年独立面对或暂时与家庭隔离开来,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
去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课题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82.9%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农村、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比例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围绕亲子关系与短视频使用进行调查,发现与父母关系很不好、不太好的未成年人,相比亲子关系很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比例分别高出22%和25%;家庭陪伴多的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短视频以及长时间使用短视频的比例,都相对较低。
“短视频包括游戏,成了孩子的‘电子父母’。”家长岳先生称,自己在地铁上时常会见到带着孩子的家长、老人,将手机交给孩子,换得一路清净。“一次有个孩子蹲在车厢接缝处看视频,下车时也不还给奶奶,老太太真是硬抢才抢回去的。”岳先生坦言,自己算得上比较有自控力,即便如此,也有不知不觉“刷”了很久的经历。“短视频那么吸引眼球,小孩不上瘾反倒奇怪了。”
建议 和孩子商议制定上网规则
“早晚有一天,孩子会拥有自己的手机,家长更不可能永远把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家长岳先生认为,刷短视频只是孩子可能受到的各种诱惑之一,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引导。“有很多制作精美、具有知识含量的优秀视频账号,我不会一味回避。”近来,他正为女儿讲解音标,为启发孩子兴趣,先用短视频引入,再落到书面去掌握。“归根结底,希望让孩子感知到这是一种‘工具’,要为自己所用,而不能被它奴役。”
在《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中,孙宏艳建议,不要“谈网色变”,应给未成年人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在数字世界生存的韧性和能力。这显然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事实上,正如报告所显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除了刷短视频,同样体现在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等一系列“触网”行为上。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议制定网络“冲浪”规则,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培养数字时代健康的用网习惯。
文化评论家、原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马相武认为,家长和老师,应多去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欣赏需求、兴趣愿望。在此基础上,有能力有水准者,不妨帮助孩子挑选精品良品。“短视频乃至手机问题上,不要采取所谓的强制执行。有学校将孩子的手机收上来当场砸掉,这样做谁都知道是错误的。青少年稍有偏颇,特别是兴趣和愿望的偏颇,也没有那么可怕。”
□链接
网络热词张口就来
短视频“侵袭”孩子话语体系
“老六来了!”在某小学的校内演出中,几个二年级女孩在台下如此喊道。记者了解到,“老六”是近来比较火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指的是“在游戏中游离在团队之外的自由人”或“玩得比较差的玩家”。
“现在的小学生语言交流体系,充斥着明显的短视频印记。”正在台下看节目的7岁女孩可可(化名)的妈妈对记者说,“现在的孩子之间交流时,像‘年轻人不讲武德’‘老铁’‘大聪明’‘栓Q’等网络用语都是张口就来,想让孩子说出干净、平实的语言越来越难了。”
记者采访发现,沉迷刷短视频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家长李真(化名)刚上一年级的女儿经常看一些搞笑视频,并且学视频里的博主说话。“现在孩子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动不动就蹦出几句短视频里的热词,或者唱着网上改得乱七八糟的诗词内容,虽然担心、焦虑,但我的确没那么多时间陪她,只有让她看平板,觉得很惭愧。”
可可妈坦言,即便自己能管住孩子不看平板也无济于事。“因为一个班级里总有人会看这些短视频,然后那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语言就如病毒般传播开。但如今连一些家长都未必抵抗得了平台算法的精准投喂,作为孩子又能有什么分辨能力?我希望孩子看到晚霞时能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这景色666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