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下一篇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龟山遗址出土的陶器

平潭壳丘头遗址功能区分布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福建日报记者 郭雅莹 程枝文

张哲昊 郭斌 通讯员 吕锦燕(图片均来源于新华社)

3月21—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成功入选,成为2023年度全省唯一入选的考古项目。

7000多年前,平潭岛已出现稻、粟等农作物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省平潭岛,沿海岸山体东麓背风坡地连续分布,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自2017年起,壳丘头遗址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平潭综合实验区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中心多次联合发掘,专家们从考古学、动植物考古学、年代学、古环境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学科领域对遗址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重大进展。

2023年,考古专家在西营、壳丘头遗址发现了水稻遗存,被证实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结合出土陶片上稻、粟、黍的痕迹,及器物残留物分析发现的稻、黍、粟、豆类等农作物淀粉粒,考古专家推断,稻、粟等农作物出现在平潭岛上的时间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植物考古研究表明,稻和粟在距今4800—4600年前传入台湾地区,西营、壳丘头遗址的新发现,不仅揭示出各时期东南沿海海岛史前人群的农业生产活动,也为南岛语族早期人群扩散提供了新的确凿证据。

平潭史前人群和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考古专家还在西营、壳丘头遗址发现了人骨遗存。其中,西营遗址发现了3座墓葬,墓葬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人骨M1,其牙齿清晰可见,两颗中门齿疑似被拔除,体现了当时特有的海洋族群风俗。而针对多个人骨遗存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人骨年代可达距今约7400年,初步研究表明,平潭史前人群和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此外,壳丘头遗址群还发掘出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的陶器遗存,显示出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关联。

“通过对壳丘头遗址群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我们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不同时期的居址空间利用模式揭示了该地区7000年以来的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确凿的农业证据反映出沿海史前早期人群多样化的生计模式,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这种特点贯穿7000年以来的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进展,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知多一点

中国考古界的

“奥斯卡”

我省多个项目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这项一年一度的评选活动始于1990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管,旨在全国范围内推介并宣传当年重大考古发现。此前,我省已有多个考古项目获此殊荣。

三明的万寿岩遗址,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万寿岩上的船帆洞和灵峰洞里,留下了福建原始人类生活的印记,获评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浦城县仙阳镇的猫耳山窑址群,出土的长条形窑炉距今4000年左右,堪称“中国龙窑之祖”,获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浦城管九村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青铜器、玉器等共200多件,其中青铜器72件,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具有吴越文化特征,获评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漳平奇和洞是福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烧制于10000年至7000年前,包括了罐、釜、盆、钵等,获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永春县苦寨坑窑址群,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烧制原始瓷器的窑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资料综合福建日报、福建博物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