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年轻人为何钟爱“佛系”文化?

市民体验抄经

N海都记者 林涓

实习生 邬璇

林昆哲 文/图

近年来,“佛系”文化火热。挤入寺庙的除了中老年游客,还多了一群年轻人的身影。虽然“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只是一句调侃,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寺庙,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据央广网报道,有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这四年间,“寺庙”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了368倍,“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寺庙游客的主力军。

年轻人开启多样“佛系”生活

在福州上大学的徐女士,前段时间从抖音上“种草”了泉州关岳庙的求签祈福,“听说很灵”。正好临近毕业,徐女士被找工作搞得焦头烂额,索性抽出一天时间,去泉州旅游,去关岳庙“拜一拜”,放松身心,寻求心理安慰。

和“佛系”文化一并走红的还有寺庙特有法物,如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普陀山的金刚菩提手珠、法喜寺的祈福御守等。虽然本质上都是为了祈求美好祝愿,但从寺庙爆款产品的走红中,不难看出当前“佛系”文化的另一面。

不仅如此,更有商家抓住商机,推出了抄经、品茗、安坐等一系列能提供相关情绪价值的套餐,尽管需要付费体验,还是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福州爱琴海购物中心的一家共享茶室就推出了这样的项目,在小院的几个独立空间中,有一间专门的抄经室,这里有着与其他茶室不一样的布置,点上檀香,落座在木制的矮茶几前,面对着的是一面干净明亮的玻璃窗,可以饱览十五楼的好风光,低头提笔静心,抬头眺望舒心。“我们这边是一个以茶为主的空间,抄经是我们跟茶文化一起推出的一个项目,3小时团购价为168元,有金刚经、吉祥经和心经,抄完的经书可以留在这边,也可以自己带回去。去年10月份开业以来,客流量总体还是算多的,而且不管是喝茶还是抄经,多半都是年轻群体。”小院主理人告诉记者,未来在抄经室还会增加汉服体验的项目,大家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汉服抄经或是拍照打卡,茶室也会推出更多茶艺体验教程等,通过改良的方式去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佛系”青年的不断出现,市民也有自己的看法。

21岁的陈女士对“佛系”青年持中立态度。陈女士告诉记者,大家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祈福,为了自己的美好心愿,但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人自身努力和祈祷这两者在全过程中的占比,“大部分人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但有的人努力只占一小部分,这种人应该增大自身努力的占比”。

“我是比较支持的,但是我认为也要适度。”同为“00后”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不管是学业还是工作上,年轻人都普遍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大家积压的压力需要一个出口,寺庙宗教这些信仰类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年轻人通过上香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繁忙的生活以放松,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适当地作为精神慰藉是可以的,只要不过度迷信依赖,把所有事情的成败都归于它。同时我认为这也不是一种不上进的表现,这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只要仍明白事在人为的基本原则,在精神补充之后积极地对待生活,利大于弊。”

获得精神安慰 需与现实因素区分开

对于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压力,我觉得去寺庙祈福这样一种方式是他们寻求精神安慰和减轻压力的一种途径。”她表示,关键在于大家去寺庙祈福的动机和目标,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也是需要重视的。“如果只是把去寺庙祈福当成对现实生活和压力的一种逃避,或者一种精神内耗,我觉得这样是不太好的。而如果是当作缓解压力的一个精神寄托,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和宁静,以及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祝愿,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王永红说,获得精神的安慰和现实因素需要区分开来,不要沉迷于此,同时她强调,年轻人还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地去创造以及面对生活,这才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精神内核。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