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何时能终结肺结核?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133/10万,我国发病率是52/10万,距离2035年终结结核病流行10/10万以下的目标还有差距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 终结结核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有106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人数约为74.8万。结核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但最常见的是肺结核。肺结核被称作“白色瘟疫”,作为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可见其并未撤离我们的生活。

“2035年终结结核病流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意味着结核病发病率要降至10/10万以下。而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133/10万,我国发病率是52/10万,北京发病率是22.7/10万……距离目标均有差距。我们要怎样才能终结肺结核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未消失的“白色瘟疫”

北京肺科医院医生段鸿飞的手指伸向屏幕,绕着CT片上的右肺边缘画了一个圈。

正常人的肺部,在CT片上会呈现出两片左右对称、黑色为底、点缀着白色血管束的形状,这张片子上的左肺却被一圈白色侵蚀了边缘,本是完整的黑色底面也被从中截断,与健康的右肺明显相异。“你看,这是典型的结核造成的空洞,中间有肺组织坏死了。周围的白色是病灶。”段鸿飞解释。

结核病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白色瘟疫、十痨九死,描述的都是结核的凶险。新中国成立前,结核病占到我国各类死因之首。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但并未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2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30万,是仅次于新冠感染的世界第二大单一传染源死因,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是HIV/AIDS的2倍。中国2022年估算新发结核病患者74.8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占全球的7.1%。

随着发病率下降趋势变缓,细菌耐药、人口结构变化,均带来了不利因素。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当下的状况,实现这一目标面临很大压力。

病例少了,耐药却没降低

“现在普通的敏感的(不耐药)结核病人,城市里已经非常少。我们大部分精力放在耐药患者身上。”北京胸科医院医务处处长马丽在一次校园宣教时透露。

“这是我们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病例少了,耐药却没有降低。敏感结核病规范治疗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耐药病人只有50%至60%的治愈率,有的人最后就没了。”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主任医师初乃惠告诉记者。

两周之前,一名只有三十来岁的辽宁患者咯血死亡。该患者在二十多岁时患上结核病,在当地治疗了一个月,自觉病症消失就停了药,一年后复发,服药两个月后症状消失,再次停药。如此反复三四次,再次发病时,两肺已出现很多空洞。

结核菌极易耐药。初乃惠说,单用一种药物,结核菌一个月就可出现耐药,服用两种药物,两个月可耐药。该患者频繁中断治疗,耐药越来越严重,来到北京后调整了方案,用上了新药,但回到当地,由于有些药品昂贵和缺乏,北京的方案又被调整。

如此过了半年,病人再度来到北京时,“肺全都烂了,跟筛子一样。病人反复咯血,少的时候一两百毫升,多的时候四五百毫升,直到去世,这是不少见的情况。”初乃惠说。

令人忧心的不止是耐药的难治,还有耐药菌形成的人群传播。

据估算,我国2022年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为3万。新患者中耐多药/利福平耐药患者的比例为3.3%、复治患者中的比例为17%。由于不规范治疗“养出”的耐药结核菌,在人群中直接传播的耐药结核菌,难以获取的病原标本……共同形成和加剧了耐药的难题。

“要么就用一线方案,要么就用耐药方案,不能使用‘添油战术’,否则会加剧耐药,这是我们经过惨痛的教训领会到的。”段鸿飞说。

老年人发病率将上升

初乃惠介绍,青年与老年是结核病的两大高发群体,老年人中,潜伏感染、再次感染等情况较多,合并免疫性疾病、慢阻肺、糖尿病等,也让老年人更易得结核。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发病率将上升。

按照标准治疗方案,年轻人6个月可以达到90%的治愈率,副作用较少;老年人基础病多,肝肾功能、血液系统都容易存在问题,一些结核病药品因而不能使用,不能照搬标准方案,疗程长、治疗效果没有年轻人好。

糖尿病是老年人易发的慢病,也是结核病重要的风险因素,血糖高对于结核菌意味着丰富的营养,为其营造了易于生长的人体环境。在北京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病房里大量结核病老人合并糖尿病。糖尿病还易发肾病、眼病,限制了很多结核药物的使用,病情一旦反复,又容易继发耐药问题。

另一个棘手之处在于基础病的处理。段鸿飞告诉记者,利福平是非常关键的结核病药物,同时也会加速很多其他药物的代谢,影响其他药物的浓度。当老年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慢病时,既要治疗结核,又要控制基础病。利福平一般不建议停用,这就需要其他专科医生和药师参与。对于基层来说,结核病的标准治疗不是问题,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应对却是一大短板。

广泛筛查和提前预防必不可少

“2035年终结结核流行,按照目前的下降速度还不足以达到。我们需要更新的技术、更好的药品、更好的治疗方案,否则比较困难。”初乃惠说。

临床也要克服不良反应,见招拆招。段鸿飞说,结核病患者每天要服用多种大把的药物,吃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尤其耐多药结核病,几乎“一定会有不良反应”,有的不是光靠忍耐就能克服。

“以后的方向是,进一步减少药品种类、缩短疗程,同时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初乃惠说。

除了积极处理病症,广泛筛查和提前预防对于控制流行也必不可少。最新研究表明,未就诊的患者导致的结核病传播占结核病社区传播的近70%。因此,解决结核病防控重大问题的路径是变“被动发现”为“主动筛查”,尽快发现那些不知自己已经发病的结核病患者。

“合理应用资源、工具和方法,策略性地进行早期筛查,可以突破在主动发现病例方面的瓶颈。抓住契机,中国有望成为首个在2030年实现‘发病率下降80%’的高负担国家,并给全球终止结核病带来希望。”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表示。

□小贴士

打了卡介苗还会得结核病吗?

打了卡介苗还会得结核病吗?答案是否定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解释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卡介苗的保护作用会逐渐减弱。虽然不能万事大吉,但卡介苗降低了结核病的发病率,并且使重症的概率大幅降低,卡介苗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新京报、央视新闻、CCTV4《健康中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